383 人性?制度?

 “这......” 

 听到朱标这话,朱樉、朱棣、徐允恭几人目光齐刷刷看向眼前的李景隆。~咸~鱼/看\书^ +冕+费·岳^黩* 

 也是在众人注视之下,李景隆心中纠结半晌,这才缓缓点了点头。 

 “陛下明鉴,臣的确还有话未说。” 

 “是不敢说,还是碍于同秦晋燕三王的私谊,不方便说?” 

 “微臣惶恐,自当首言。” 

 没有回答朱标的问话,李景隆顺势说道:“监察御史出自藩王府邸,的确能防止地方贪官残害御史。” 

 “可若是藩王也同地方官员沆瀣一气,收敛民财。御史出自王府,自是也难以持正明言。” 

 “所以一旦藩王言行不端,地方官员自上而下必乱作一团,而且朝廷也无从得知。” 

 “断然不会!”李景隆刚一说完,一旁的朱棣立时表态道:“我三人怎会同那些贪官污吏沆瀣一气,我三人出身天家,同列藩王,自当谨受父皇教导,恩待于民。更是奉行皇兄之意,肃清地方官场!” 

 “西弟所言极是,我二人必不会与地方贪官同流合污!” 

 即便听到朱樉、朱棡、朱棣三人那信誓旦旦的保证。 

 可此时的李景隆脸上表情没有丝毫变化,甚至就好像压根没有听到,丝毫不以为意。 

 “怎的?九江你以为我与二哥、三哥就藩之后,会伙同贪官污吏,害民乱国?” 

 “臣不敢!” 

 面对朱棣的责问,李景隆全然没有因私下与朱棣关系甚好而随意推搪。反而是将朱棣视作亲王,而自己谨守臣子之道,当即拱手躬身。 

 “秦王、晋王、燕王皆为我朝巩固,正大光明。” 

 “微臣自不敢胡乱揣测三位王爷。” 

 “只是监察御史出自王府,一旦藩王行为不检,那便是将满载金银的府库钥匙交给看守之人。” 

 “巨大诱惑之下,难保不会因一念之差,行差踏错。” 

 “李景隆!”朱棣怒急,当即厉声呵斥。 

 在他听来,李景隆就是不相信他们哥仨,摆明了就是认定他们兄弟三人将来必会与地方上的贪官同流合污。 

 就在朱棣表情不悦,准备出声怒斥李景隆之时。 

 朱标指尖轻叩桌面,首接打断准备出声的朱棣。 

 “九江方才所言,并非认定你三人乃作奸犯科之人。” 

 虽说朱标也相信如今的朱樉、朱棡、朱棣三人绝不会似历史上那般到了封地胡作非为。 

 可朱标却也和李景隆看法一致。 

 在人性上押注,始终没有定下妥善的规矩更加稳妥。*0-0?小~税!网~ ¢更¨薪_嶵`全^ 

 “就好比我朝中大部分官员,朕知他们品行,也明白他们绝不会贪赃枉法。” 

 “可惩贪律法依旧要有,锦衣卫、御史台、廉洁衙署也要时刻监察,谨防有人因一念之差,铸成大错。” 

 “所以九江方才所言并非针对你们三人,而是言明此法尚有弊端罢了。” 

 被朱标这么一说,原本还有些不悦的朱棣三人,此时脸上表情倒也和缓许多。 

 而此时的李景隆却有些诧异的看向朱标。 

 “陛下知臣方才故意未提及此事,如今又言明臣无猜疑燕王之心。” 

 “难不成陛下另有约束之法?” 

 不怪李景隆多想,实在是朱标这大局在握的样子,摆明了是对一切都了然于胸。 

 同样。 

 面对李景隆的疑惑,朱标笑着说道。 

 “朕先前便说过,我朝藩王制度将来必会废除。” 

 “如秦王方才所言,现在草原归顺,兵权尽在朝廷,亲王就藩确实并非必须。” 

 “所以藩王也就不必始终待在封地,在朝中有差事的,自然要留在京城。” 

 “陛下是说....” 

 “不错。”朱标冲李景隆微微颔首,“藩王不需时刻留在封地,如此便能杜绝将来的藩王与地方贪官勾结,沆瀣一气。” 

 “可是大哥!”没等李景隆再次出声,一旁的朱棡却有些不太明白。“如此一来,那藩王在当地的威慑也就不在。” 

 “地方官员依旧能不把藩王府出去的监察御史放在眼里。” 

 “不然!”朱标摆了摆手,“将御史台下属衙门安置在藩王府邸,本意就是告诉地方官员,派去的监察御史不仅有朝廷作为靠山,地方上更有藩王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