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4章 不需创新(第2页)
这也就导致晋朝中期,匈奴、鲜卑、羯、氐、羌还有一些个偏远部落对中原王朝仇恨至
深,这才有了五胡乱华。
冯诚站起身子,目光却依旧停留在地上的‘羁縻’二字。
“历代君王并非蠢类,羁縻政策更是自秦开始,延续至今。”
“说白了,中原王朝不需要偏远部族纳贡缴税,只需他们承认中原王朝的领导地位,不生事端便可。”
“而今日陛下所言改土归流其中明细尚不可知,可又要废除传承千年的固有政策,始终是让人心忧。”
哪怕冯诚没有明言,可李景隆却也明白冯诚是在忧虑什么。
倒不是担心朱标打算对偏远部族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不能成功,实在是朱标完全不需要有半分创新。′d,a~w+e/n¢x?u/e¨b/o`o!k-._c·o′m*
且不说如今大明国力基本盘稳定至极,后世纵然出现个稍显愚钝的帝王,只要不是一举将大明的家底全数败光。
那大明依旧是不世盛朝,继续沿用羁縻政策虽不会使朝廷实在掌握云贵川藏等偏远地区,可云贵川藏也定然会与大明朝廷相安无事,维持表面上的君臣关系。
最为主要的。
乃是对朱标这位帝王来说,他现有的功绩足可以彪炳千秋。
甚至因老朱早早传位给朱标,后世因此还会对老朱的评价更上层楼。
别看朱标距今登基尚且不过五个年头,可将草原划分为行省,征讨高丽,灭绝倭国。
此等武功,历代君王少有人能出其右。
论及文治。
开创工科,准百姓改籍,创办朝廷商行,兴盛海贸。
还有建立三司不仅从制造诸多火器,充实武备。更是寻出高产种子,使如今大明粮产翻了十数倍。
此等文治,何等璀璨!
历代文臣多尊崇无为而治的汉文帝,对颇有建树、开创浮华盛世的唐玄宗之流多有鄙夷。
可李景隆、冯诚二人几乎可以肯定,后世文人必不会将朱标与玄宗之流相提并论。
甚至还会将朱标这位帝王抬高至汉文帝之上。
毕竟朱标所缔造的盛世,不是文人士大夫的盛世,更不是官老爷的盛世。
大明今日的繁荣,是切切实实着落在寻常百姓家的米缸,还有贩夫走卒脸上的笑意。
正因如此。
在冯诚、李景隆二人看来,朱标完全不用冒险再推行什么新的政策。
哪怕明日朱标驾崩,那朱标也是后世读书人打心底里敬仰的圣主明君。
眼下那所谓的改土归流一旦出现差错,引的偏远部族心生怨言,朱标在后世心中的圣君形象必然会大打折扣。
“冯诚,依你之见,明日朝会陛下提及废羁縻政策,推行改土归流之时。”
“咱们几人该如何表态?”
“这.....”
见李景隆说话的同时,邓镇、徐允恭,甚至就连朱樉、朱棣他们都齐齐看向自己,似是要他拿个主意。
冯诚犹豫片刻后,表情很是苦恼回应道:“倘若明日陛下所言改土归流乃万全之策,我等蒙陛下信重,自是要首当其冲尊崇此法。”
“可若是明日改土归流之法有半分障碍陛下圣德,那我等蒙受陛下教导,自然要率先出班劝阻此事。”
听到冯诚这话,李景隆表面点头附和,可心中却是一阵汗颜。
没想到冯诚这家伙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甚至都有闷闷的感觉。
可一到事儿上,这家伙竟跟个泥鳅似的,压根就抓不住。
就他方才所言完全就是不粘锅的做派,两面不沾,却两面都沾。
也不知朱樉、徐允恭等人都是心里明白,不愿表露。亦或是这些家伙压根没听出冯诚这和稀泥的打算。
总之待冯诚说完,他们几个甚至还觉得很有道理,一个个连忙点头称是。
几人随意谈论着便也出了皇宫。
今日一天终究发生了太多事情,朝中诸将皆各自回府,将甲胄器具打点清楚送至军营,准备随即征讨西南。
而李景隆、朱樉等人也是在期待明日朝会上,朱标将要提出的改土归流之法究竟是什么。
至于诸国使臣,此刻更是无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