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章 又是令人不解的意图
“吏部的任务也很重要,朕直接把旨意内容全说了啊!”
出乎官员们意料的是,这一次杨一笑不再绕圈子,既不做铺垫,也不拐弯子,直接就给出命令,以口谕的方式下达圣旨。
“历来治国治政,治官乃是基本,而吏部设立的初衷,便是辅佐帝王掌管百官……”
“人都有懒惰之心,又或者畏难而退之念,官员也一样,再怎么高昂鼓舞的干劲也会被繁重任务所消磨,故而就需要有所督促,且要给出相应的奖惩。”
“奖励是为了鼓劲,惩处则是督促用心,但无论奖励还是惩处都不能随意而定,必须参照相应的考核记载才符合实际……”
“因此,朕给吏部的任务就是沿袭过往,你们在此次赈灾之中,继续做好监督考核本职便可。”
……
被点名的吏部尚书,众所周知乃是帝师身份的孙学州,其实很多人都曾经抱怨过,认为孙学州的才干不足以担任高位。
帝师之职,乃是虚的,因此官员们感觉无所谓,但他们嫉妒孙学州担任尚书。
朝堂六部,位列其一,并且掌握着官帽子的大权,历来被认为是三省六部第一部。
所以历朝历代以来任何一位吏部尚书都是绝对的大佬。
然而越是如此越惹人非议,如果才不配位必然会引人诟病,恰恰孙学州便是如此情况,想当初老孙仅仅是个县级的学政而已。
论官场手腕,他比不上曾经的县令唐青云。
论贡献成都,他比不上负责商业的王乐相。
更别提和运筹帷幄的刘伯瘟相比,以及辅佐杨一笑掌控全盘的宋老生,总之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孙学州是陛下开国核心臣子之中才干最弱的一位。
无论是大唐官员的想法中,又或者天下各方势力的认知里,之所以这位孙尚书能够在大唐位列高位,十成之中有九成原因是占了运气。
只因当初大唐皇帝一介童生,为了借势不得不攀附泾县的官员,机缘巧合之下,被这位孙尚书收为弟子。
谁能想到,曾经的小童生那么猛!
短短数年之间崛起,开国称帝创下基业,以至于大唐这位尚书跟着沾光一路长虹,不但白白获得帝师的名号而且还捞到个尚书的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