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佤族和诸葛亮的千年之约(第3页)

 “丞相1000年后又守护了我们华夏一次。”

 “最难得的是一千多年了还能靠诸葛的名字统一十七个部落。”

 “泪目了,时至今日云贵川仍有人缠白头,谓之戴天孝。”

 “阿祖阿公之源源相传,守土有责,倘自我失之后世,相传之继,亦自我而不与之,上难以见冥灵之阿祖阿公,更何颜于后世耶!敝王等早夜思筹,废寝忘餐,剽牛同集,含泪面议,砍指自决,吾地虽地脊民弱,亦有数千方里之广,百数十万之众,据天然之险,恃性之勇。誓断头颅,不失守土之责。誓洒热血,不作英殖之奴。虽剩一枪一弹,一妇一孺,身可碎而心不可渝也。自今而后,本自决自卫之精神,置死后生之决誓,何惧强敌野心之侵略。——《阿佤十七王敬告祖国同胞书》”

 ......

 刘彻不禁心生敬佩。

 佤族早在先秦时期的《山海经》中有过记载。

 如今佤族虽已归为中原管辖,但也只是听宣不听调。

 这个诸葛亮竟如此厉害。

 将中原的生产技术和种植技术引入佤族,佤族心生感恩便定下盟约守千年国土。

 其品性事迹竟然可以直接影响后世千年。

 千年啊!

 纵使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仍誓言不变!

 诸葛亮之人格魅力,佤族之坚守誓言,均让他心生佩服之意。

 他已知晓诸葛亮是东汉末年之人。

 是他的后人。

 他亦与有荣焉。

 他突然生出一个想法。

 如果他效仿诸葛亮,将生产技术和种植技术传授给匈奴。

 匈奴有了耕地,能吃饱,便不会因为抢粮食入侵中原。

 他还要遣人去与匈奴谈判,等千年之后国土沦丧之际,一齐抗击鹰军,抗击倭寇!

 如此,岂不是一举两得。

 既可解汉朝匈奴之患,又可为后世抗战助力。

 刘彻将这个想法告知给堂下大臣,大臣们便开始叽叽喳喳讨论起来。

 “陛下,如果匈奴不同意怎么办?”

 刘彻挥挥衣袖,霸气道:

 “那就打,打到他们同意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