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7章 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第2页)
照冯老板的话,这孩子聪明年纪也不大还是新政新学堂里成绩不错,这不更应该努力尝试科举吗?
“萧老哥,你这话说的,要是可以的话有几个人不希望自家出一个当官的呢。”
酒楼原本的王小二拿着抹布将一张桌子擦干净也是加入了话题。
“可这年头,想当官就得读四书五经,可四书五经不能当饭吃,十几年几十年努力可能到头就是一场空,咱们普通人怎么敢这么赌啊?”
说着王小二还有些怨气:“在我爷爷那辈儿我家也算是有点子家底,结果也不知太爷咋想的硬逼着我爷读书考科举,读了几十年也没摸到秀才的边,家里最后还被掏空了。”
“科举可不是咱小老百姓可奢望的路子,照我说还是二位殿下搞的新政好,学堂教的那什么树梨子,说学好了走遍天下都不怕,还有好多可供选择的手艺,学会了混口饭吃一点问题都没有。”
“树梨子?”
弘治皇帝想了半天最后才反应过来王小二说的应该是当初朱厚炜跟他说过的“数理化”概念。 随即他回想起,吏部评判好像有个考核标准是一县之“教化”。
这个,是很拉分的一个点。
而这所谓的教化,其意和王守仁在西南与大漠那里搞的并不是一码事。
这里的教化只得是一县每个科举周期取得的成绩。
进士几人、举人几人,甚至由于一些县底子实在太差,连秀才考出来多少人可能都会成为评判的一个指标。
而乐亭等新政县......
不能说惨不忍睹,可在大明众多县城里确实只能是中下的级别。
“所以,镇国府评分低是因为这个原因?”
要真是这样弘治皇帝觉得这朝廷的政策可能真的有些落后于时代了。
他亲眼看到了此地勃勃生机,见到了百姓们洋溢着的向上之颜,纵观新政县的整体表现,绝对比多考几个秀才要有利于大明的多。
而且王小二有一句话说到了弘治皇帝心里。
若读书根本就无法为自己日后的生活提供保障,反而可能因破釜沉舟导致一家子陷入困境,那......
读这书,救的了大明吗?
“对于一般百姓而言,真正好的学问其实并不是论语等儒家经典,而是能予自身依仗,助其余生发展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