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食盐市场

楚三四的现象不是个例,凭借西山煤矿招工帮扶流民、低价无烟煤助力老百姓过冬的镇国府企业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

 短短数日间,京城的食盐市场已被镇国府食盐侵占大半。

 某些家里盐吃完了的普通百姓,即使吃上那么几顿没盐的饭菜也不愿意去买那粗制滥造又价格高昂的粗盐了。

 整个京城乃至北直隶的盐贩仿佛瞬间进入了寒冬。

 卖了大半辈子盐了,第一次遇到盐卖不出去的场景。

 有些小商户甚至已经开始降价处理,高昂的盐价已经有了崩溃的趋势。

 但悲哀的是,即便他们已经降价数成处理,他们的盐也依旧没什么人关注,老百姓们依旧热衷于在镇国府食盐的店铺前大排长龙。

 老百姓虽然朴实,但他们不傻。

 你们的品质本来就比不上殿下卖给俺们的,以前殿下没卖盐的时候你们一个劲提价,还老是吃出沙子之类的东西,现在谁知道会不会在俺们买到时候又突然提价?

 俺们信不过你们嘞,俺们只信殿下的镇国府。

 一年多的耕耘,镇国府的产品已经在百姓心中形成了品牌印象。

 镇国出品,必属精品。

 面对那些商贩开始降价抢市场的行为,朱厚炜只是笑笑不说话,在绝对的技术碾压面前,你们怎么可能玩的过我呢?

 你们再怎么降价也不可能比我规模化的作坊流水线成本低吧?

 要知道杜图派去山东可已经个把月的时间了,要是单纯只是为了买地晒盐、加工海盐,怎么可能弄这么久?

 那是从零开始搞了几个沿海的海盐作坊的呀。

 几家欢喜几家忧,对比朱厚炜等人已经躺着数钱的行为,寿宁侯张鹤龄、建昌伯张延龄两兄弟已经指着张承之的鼻子破口大骂了!

 “我的钱呢!”

 “本侯那么多盐引,够从盐场弄出来多少的盐了,现在你告诉本侯盐现在不值钱了!”

 张延龄把桌子拍的噼啪作响,那张老旧的、本就有一条桌腿短一截的老桌子在其手上随时有解体归西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