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妇邓晓阳我叫李朝阳邓晓阳与李朝阳
第 1224章 于伟正现场指挥,东洪县气氛微妙(第2页)
工作人员刚出去,指挥棚的门又被推开,平安县委副书记赵文静浑身是泥地跑进来,手里拿着个湿漉漉的笔记本:“于书记、张市长,跟您汇报下情况 —— 目前决堤口已经初步控制,转移的群众都安置到了上游的中学和乡卫生院,没发现伤亡,但…… 但有个干部失联了。”
“谁失联了?” 于伟正马上问道,语气又紧张起来。
“黄滩乡副乡长董远印。”
孙友福抹了把汗,“他是最早在五道拐的一批人啊,当时还带着几个人在卡车旁边固定绳索,后来水流突然变大,就没人再看到他了。我们已经安排了人往下游找,估计是被浪头冲远了,应该没大事。”
张庆合记得董远印 ,以前在安平乡当财政所所长,后来因为在计生工作被调整到黄滩乡,没想到这次这么勇敢。他沉声道:“友福,加派人手找,一定要找到人!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另外,再排查一遍所有参与抢险的干部群众,不能漏掉一个。”
“书记,市长你们放心吧,已经安排了,下游每个村都派人在找。” 孙友福点点头,又说,“临平和曹河的支援队伍也快到了,市防汛指挥部的人已经去接了。”
于伟正道:“要不要把第一批跳下去的同志换下来?他们已经在水里泡了快三个小时,我看不少人都打哆嗦了。”
孙友福想了想,摇了摇头:“暂时别换。第一批人熟悉决堤口的情况,知道哪里水流急、哪里需要重点堵,换新人上来还得适应,容易出纰漏。让他们再顶一顶,等支架搭起来,水流再缓一缓,再分批换。”
于伟正知道,要让听得见枪炮声的人来指挥战斗。
孙友福汇报完刚要出去,于伟正叫住他:“友福,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既要守住堤,也要保住人。”
孙友福重重点头:“于书记,您放心,我们一定做到!”
等孙友福走了,于伟正看着棚外忙碌的身影,对张庆合说:“老张,你在这里指挥,我去堤上搭把手。就算扛两袋沙袋,我心里也踏实些。”
张庆合赶紧拉住他:“于书记,您可不能去!您是市委书记,坐镇指挥就是最大的贡献。堤上现在全是人,不缺您这一个扛沙袋的。再说,您要是出点事,咱们东原的防汛工作就乱了套了。”
“我怎么就不能去?” 于伟正有些执拗,“老张,指挥这些你是行家,我也是党员,也是东原的干部,不能光站在这里得跟同志们一起干。你放心,我会注意安全。”
张庆合拗不过他,只好让人找了件雨衣和胶鞋,又安排个技术员跟着,以防万一。于伟正穿上雨衣,刚走出指挥棚,就看到几个记者举着相机在拍照 —— 是市委宣传部安排的,要记录抢险的情况。他赶紧摆了摆手:“镜头别对着我,多拍拍下面的同志,拍拍解放军战士,他们才是英雄。”
记者们会意,把镜头转向了决堤口。于伟正走到沙袋堆前,弯腰扛起一袋沙袋 —— 沙袋灌满了砂石,足有五六十斤重,他刚直起腰就觉得肩膀一沉,泥水顺着肩膀就滴了下来。于伟正脚步也有些不稳。旁边一个年轻干部赶紧过来想帮忙,被他拦住:“不用,我自己来。”
他跟着人群往决堤口走,每走一步都要格外小心,堤上全是泥水,稍不注意就会滑倒。走到堤边,他把沙袋递给下面的群众,看着那人抱着沙袋一步步往水里挪,心里五味杂陈 —— 以前在机关里看报表,觉得 “防汛” 是个抽象的词,现在才明白,这两个字背后,是无数人的汗水和牺牲。
扛了三袋沙袋,于伟正就觉得胳膊发酸,呼吸也粗重起来。他毕竟是五十多岁的人,平时在机关坐办公室,体力跟年轻人没法比。刚想再扛一袋,就被张庆合拉了下来:“于书记,差不多了,您这身体扛不住。。”
于伟正喘着气,擦了擦脸上的雨水和汗水:“不行,还能再扛两袋。下面的同志比我辛苦多了。”
“您再扛,下面的同志该分心了 —— 他们得顾着您的安全,反而影响抢险。” 张庆合半拉半劝,把他往指挥棚带,“您看,曹河的支援队伍到了,郑红旗亲自带队来的。”
于伟正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远处来了一支队伍,打着 “曹河县党员突击队” 的红旗,领头的正是曹河县委书记郑红旗。郑红旗看到于伟正,赶紧快步跑过来,主动伸出手:“于书记!曹河县支援队伍到了,一共六百多人啊,我们还带来了工具!”
于伟正握着他的手,用力摇了摇:“红旗同志,辛苦你们了!能亲自带队来,说明你的大局观很强,没有只盯着曹河的一亩三分地。”
郑红旗有些不好意思:“于书记,我对平安县有感情 —— 我在这儿当了三年县委书记,黄滩乡这一带我熟。五道拐这个位置,是平水河在东原最凶险的地方,年年加固年年出问题,今年的水实在太大了,迎水坡被泡软了,才会溃堤。”
张庆合在旁边补充:“以前的河道不是这样,十年前一场大水把河道改了,才形成现在这个直角拐,水流冲击力翻倍。这次的教训很深刻,等抢险结束,咱们得好好总结啊,想想怎么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于伟正点点头:“总结是必须的,但现在首要任务是把堤堵牢。红旗,你带的队伍里有懂工程的吗?一会儿搭钢铁支架,需要人手帮忙。”
“有!我们县建筑公司的技术员来了几个,还有几个老工人,搭支架没问题。” 郑红旗马上应道。
说话间,临平县的支援队伍也到了,带队的是临平县委书记吴香梅。吴香梅是个女同志,头发被雨水打湿,贴在脸上,却一点不显狼狈:“于书记,临平县来了三百五十人,您尽管安排!”
于伟正看着眼前的队伍,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 东原的干部群众,关键时刻就是能拧成一股绳。他对张庆合说:“老张,人差不多够了,赶紧安排搭支架吧。”
张庆合点点头,马上召集技术员、解放军工兵连和各县的支援队伍,在堤上开了个简短的动员会,明确了分工:工兵连负责接钢管框架,建筑公司的技术员负责指导搭建,其他干部群众负责搬运钢管和沙袋。
动员会一结束,大家就忙了起来。钢管碰撞的声音响起,钢管被邦成一个大的框架;建筑工人扛着框架往决堤口走,小心翼翼地把框架放进水里,用铁丝固定在卡车和堤岸上;其他人则排成队伍,把沙袋和石料往框架里填。
“谁失联了?” 于伟正马上问道,语气又紧张起来。
“黄滩乡副乡长董远印。”
孙友福抹了把汗,“他是最早在五道拐的一批人啊,当时还带着几个人在卡车旁边固定绳索,后来水流突然变大,就没人再看到他了。我们已经安排了人往下游找,估计是被浪头冲远了,应该没大事。”
张庆合记得董远印 ,以前在安平乡当财政所所长,后来因为在计生工作被调整到黄滩乡,没想到这次这么勇敢。他沉声道:“友福,加派人手找,一定要找到人!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另外,再排查一遍所有参与抢险的干部群众,不能漏掉一个。”
“书记,市长你们放心吧,已经安排了,下游每个村都派人在找。” 孙友福点点头,又说,“临平和曹河的支援队伍也快到了,市防汛指挥部的人已经去接了。”
于伟正道:“要不要把第一批跳下去的同志换下来?他们已经在水里泡了快三个小时,我看不少人都打哆嗦了。”
孙友福想了想,摇了摇头:“暂时别换。第一批人熟悉决堤口的情况,知道哪里水流急、哪里需要重点堵,换新人上来还得适应,容易出纰漏。让他们再顶一顶,等支架搭起来,水流再缓一缓,再分批换。”
于伟正知道,要让听得见枪炮声的人来指挥战斗。
孙友福汇报完刚要出去,于伟正叫住他:“友福,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既要守住堤,也要保住人。”
孙友福重重点头:“于书记,您放心,我们一定做到!”
等孙友福走了,于伟正看着棚外忙碌的身影,对张庆合说:“老张,你在这里指挥,我去堤上搭把手。就算扛两袋沙袋,我心里也踏实些。”
张庆合赶紧拉住他:“于书记,您可不能去!您是市委书记,坐镇指挥就是最大的贡献。堤上现在全是人,不缺您这一个扛沙袋的。再说,您要是出点事,咱们东原的防汛工作就乱了套了。”
“我怎么就不能去?” 于伟正有些执拗,“老张,指挥这些你是行家,我也是党员,也是东原的干部,不能光站在这里得跟同志们一起干。你放心,我会注意安全。”
张庆合拗不过他,只好让人找了件雨衣和胶鞋,又安排个技术员跟着,以防万一。于伟正穿上雨衣,刚走出指挥棚,就看到几个记者举着相机在拍照 —— 是市委宣传部安排的,要记录抢险的情况。他赶紧摆了摆手:“镜头别对着我,多拍拍下面的同志,拍拍解放军战士,他们才是英雄。”
记者们会意,把镜头转向了决堤口。于伟正走到沙袋堆前,弯腰扛起一袋沙袋 —— 沙袋灌满了砂石,足有五六十斤重,他刚直起腰就觉得肩膀一沉,泥水顺着肩膀就滴了下来。于伟正脚步也有些不稳。旁边一个年轻干部赶紧过来想帮忙,被他拦住:“不用,我自己来。”
他跟着人群往决堤口走,每走一步都要格外小心,堤上全是泥水,稍不注意就会滑倒。走到堤边,他把沙袋递给下面的群众,看着那人抱着沙袋一步步往水里挪,心里五味杂陈 —— 以前在机关里看报表,觉得 “防汛” 是个抽象的词,现在才明白,这两个字背后,是无数人的汗水和牺牲。
扛了三袋沙袋,于伟正就觉得胳膊发酸,呼吸也粗重起来。他毕竟是五十多岁的人,平时在机关坐办公室,体力跟年轻人没法比。刚想再扛一袋,就被张庆合拉了下来:“于书记,差不多了,您这身体扛不住。。”
于伟正喘着气,擦了擦脸上的雨水和汗水:“不行,还能再扛两袋。下面的同志比我辛苦多了。”
“您再扛,下面的同志该分心了 —— 他们得顾着您的安全,反而影响抢险。” 张庆合半拉半劝,把他往指挥棚带,“您看,曹河的支援队伍到了,郑红旗亲自带队来的。”
于伟正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远处来了一支队伍,打着 “曹河县党员突击队” 的红旗,领头的正是曹河县委书记郑红旗。郑红旗看到于伟正,赶紧快步跑过来,主动伸出手:“于书记!曹河县支援队伍到了,一共六百多人啊,我们还带来了工具!”
于伟正握着他的手,用力摇了摇:“红旗同志,辛苦你们了!能亲自带队来,说明你的大局观很强,没有只盯着曹河的一亩三分地。”
郑红旗有些不好意思:“于书记,我对平安县有感情 —— 我在这儿当了三年县委书记,黄滩乡这一带我熟。五道拐这个位置,是平水河在东原最凶险的地方,年年加固年年出问题,今年的水实在太大了,迎水坡被泡软了,才会溃堤。”
张庆合在旁边补充:“以前的河道不是这样,十年前一场大水把河道改了,才形成现在这个直角拐,水流冲击力翻倍。这次的教训很深刻,等抢险结束,咱们得好好总结啊,想想怎么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于伟正点点头:“总结是必须的,但现在首要任务是把堤堵牢。红旗,你带的队伍里有懂工程的吗?一会儿搭钢铁支架,需要人手帮忙。”
“有!我们县建筑公司的技术员来了几个,还有几个老工人,搭支架没问题。” 郑红旗马上应道。
说话间,临平县的支援队伍也到了,带队的是临平县委书记吴香梅。吴香梅是个女同志,头发被雨水打湿,贴在脸上,却一点不显狼狈:“于书记,临平县来了三百五十人,您尽管安排!”
于伟正看着眼前的队伍,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 东原的干部群众,关键时刻就是能拧成一股绳。他对张庆合说:“老张,人差不多够了,赶紧安排搭支架吧。”
张庆合点点头,马上召集技术员、解放军工兵连和各县的支援队伍,在堤上开了个简短的动员会,明确了分工:工兵连负责接钢管框架,建筑公司的技术员负责指导搭建,其他干部群众负责搬运钢管和沙袋。
动员会一结束,大家就忙了起来。钢管碰撞的声音响起,钢管被邦成一个大的框架;建筑工人扛着框架往决堤口走,小心翼翼地把框架放进水里,用铁丝固定在卡车和堤岸上;其他人则排成队伍,把沙袋和石料往框架里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