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8章 于伟正放松心态,丁洪涛提出按摩
在1992年装一部电话并不是一件小事情。谢白山在东原开了饭馆之后,晓阳还是出面协调,让电信局为谢白山的餐馆里装了一部电话,虽然安装电话的价格没有外面那么高,但装下来也是花了几千元钱。按照晓阳的说法,这电话本身也是摊位的门面,有个电话本身也能提高摊位的知名度,甚至是社会地位。
我和晓阳、文静三个人正吃的高兴,包间的门帘一动,谢白山步履匆匆地推门进来,也顾不上打招呼,马上对着晓阳说:“晓阳姐,朝阳哥,刚刚接到一个电话,是市委办的林雪打来的。说是要带一个朋友过来吃晚饭,让我们精心准备好几个菜。”
晓阳撂下筷子,马上问道:“林雪有你这儿的电话?”
谢白山用系在肩膀上的白毛巾擦了把汗,说道:“哎呀,晓阳姐,你忘了?你们之前带着林雪,他们两口子在店里吃过一次饭呀。林雪很有心,知道咱们是亲戚,之后专程把电话记了下来。他们两口子,包括那个小周,都来过两三次了。”
晓阳马上追问:“以前他们来的时候,有没有先打过电话?”
谢白山摇头:“以前没有,以前他们来了之后,都是点两三个菜。你知道的,咱们家的菜分量大,他们两口子也很节约,两三个菜大分量也足够他们吃了。”
我心里转了个念头,插话道:“晓阳,该不会是于伟正书记要来吃饭吧?”
晓阳轻轻拉开了衣袖,看了看手腕上那块手表,沉吟道:“我到觉得,很有可能。按说如果是一般人,林雪不会专程打电话说要准备精致一些。就算不是市委于书记本人,也有可能是于书记的客人。”
晓阳立刻对谢白山说:“这样,马上收拾一个包间出来。白山,把你们最拿手的菜都准备出来。”
谢白山双手一摊,为难地说道:“哎呀,最拿手的菜,就是酱骨头、锅包肉、地三鲜这些。再者说,包间只有三个,这另外两桌客人,咱不熟悉,也不好撵人家走啊。”
晓阳说道:“这有什么呀?我们三个不就是占个包间吗?”说着,晓阳侧身就对文静说,“文静,咱们也吃得差不多了。这样吧,就把我们的包间留给他们就是了。”
谢白山双手搓着,很是尴尬:“哎呀,那太不好意思了,我看没有这个必要吧?”
晓阳语气肯定:“什么叫没有这个必要啊?万一是市委于书记来,那你这馆子可就真立住招牌了。怎么没必要?我看非常有必要。”
文静揉了揉自己的肚子,轻轻打了一个饱嗝,然后捂着嘴笑着说:“再者说,确实是吃饱了,吃得太饱了,而且味道也好。下来之后啊,我要带孩子来吃。”我和文静非常利索地站起来,谢白山已经招呼人开始收拾我们这桌的碗筷。
晓阳指挥道:“收拾的事儿你别操心,我们几个来搭把手。你现在抓紧时间去后厨盯着,一定要把最拿手的好菜做得像样点。”
谢白山看着晓阳,很真诚地问:“晓阳啊,这个……后厨还有两个新鲜的羊腰子,要不要烤了啊?”
听到说要烤腰子,我不禁摸着自己的后腰。连日在大堤上扛沙包,这腰正酸着呢。我马上说道:“烤!为什么不烤啊?谁来了都要烤,这东西是恢复体力的好东西。”
晓阳说道:“对,他们不吃啊,我们打包!”
文静又打了一个饱嗝,拎起放在椅子上的小皮包,说道:“你们两口子,真好啊!走吧,这会儿趁林雪他们没来,省的碰面还要打招呼说话。”
晓阳一把拉住她:“走什么走?万一是市委于书记,这个机会多难得呀?咱们至少给于书记添杯茶,陪个话嘛。”
文静摆摆手,语气坚决:“不行啊,不行啊,我已经三天没看到孩子了。今晚再晚回去,孩子他奶奶该念叨了。”
晓阳说道:“男孩子怕什么嘛?又不是一岁两岁的小朋友,该学着独立了。”
文静一边往门口走一边说:“我可学不了你们两个,工作起来就把孩子一丢。我们家那小子,不见到我就不肯睡觉。”文静抓着包就要往外走,走到门口,又折返回来,问道,“对了,我问一下,这个林雪,我听说是咱们平安县出去的干部?”
晓阳点头说道:“可不是怎么的。林雪啊,是周卫华的爱人。”
文静马上追问:“周卫华?周卫华是谁?”
晓阳解释道:“哎呀,周卫华,周卫华也是平安县的,曾经在监察局,是市检察院反贪局的一个副科长。”
文静凑近了些,笑着说道:“晓阳啊!我可听县里的干部讲,说这个林雪啊,是你推荐给市委于书记的?”
晓阳摆摆手,语气平和:“哎呀,你这么说,倒也不完全错。是有这么一回事。不过,最为关键的呀,还是靠林雪自己,人家自己把握住了机会,工作确实干得妥帖。”
文静则笑着用手指点了点晓阳:“晓阳啊!改天你也想想办法,把我也推荐到市里面来工作呗?万一孩子爷爷去了外地,肯定是我还看孩子了。”
晓阳轻轻拍了一下文静的细腰,笑道:“你,你又在调侃我。你还需要我打招呼啊?”
文静说道:“好了好了,不和你们说了,我真要回去带孩子了。”谢白山在门口帮文静拦了一辆黄色的“面的”,文静朝我们摆了摆手,就坐车离开了。
看着车子远去,我对晓阳说:“女同志就是这样,心里总是以家庭为重。你也一样,要不是为了你在东洪,我早就想办法调回省城照顾孩子了。”
我叹了口气,想着岂露:“算了,不说这个了。”
我们在餐馆门口又站了四五分钟,晚风吹来,稍微驱散了些暑气。自然又聊起了刚刚在饭桌上提起的董远印。晓阳的声音低了些,说道:“董远印太可惜了。之前在安平乡当财政所所长的时候,和我的接触很多……那次为了乡里修路的款子,往县里跑了不下七八趟,是个实在干事的人。现在没想到,董远印竟然在这次抗洪救灾中牺牲了。”
我心里也一阵黯然。董远印是条汉子,洪水来时,他带着人守在最薄弱的那段堤坝上,最后是连着沙袋一起被冲走的,连个全尸都没找到。
两个人还没感慨几分钟,晓阳突然碰了碰我的胳膊,眯着眼朝着路灯下面昏暗处望去,说道:“朝阳,你看看那个慢慢走过来的身影,是不是于书记?”
我的眼神比晓阳要好一些。晓阳有个不太好的习惯,每天晚上睡觉前总要靠在床上看会儿书,有些资料是自己油印的,字迹模糊,再加上那盏昏黄的灯泡,晓阳的眼睛其实已经有些近视了。只是她总觉得戴眼镜不方便,也不好看,所以平时都强忍着不戴,只有开会或者看重要文件时,才不得不把眼镜拿出来。
我顺着晓阳的目光仔细看过去,路灯的光晕下,一男一女两个人正不紧不慢地朝着餐馆的方向走了过来。虽然光线不太好,但从那男人的体态、步伐和举手投足间的那种气度上来看,我一眼就认出了,此人不是市委书记于伟正,又是谁呢?走在他身边稍后半步的那个女同志,正是林雪。
晓阳主动碰了碰我,马上抢先迎上前几步。她的声音放得柔和又带着十足的敬意,恭恭敬敬地喊了一声:“于书记,您好!”
于伟正猛然抬起头,看到是我和晓阳,眼神里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惊讶,说道:“咦?是晓阳同志和朝阳同志啊?你们……怎么在这里?”
晓阳面不改色,语气自然地说道:“于书记,我和朝阳是刚刚加完班,说是到这里来吃个晚饭。这家东北馆子挺有特色的。”
于伟正听了,又看了身边的林雪一眼,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直言说道:“小林啊,不会是你给他们两个通风报信的吧?”
林雪赶忙摆手,语气带着点着急,但又把握着分寸:“于书记,看您说的,我可是当着您的面在办公室打的电话呀。”
于伟正呵呵一笑,显得很随和:“好啊,既然碰上了,那也是缘分。正好,我们也没吃,那就一起吃点吧。”于伟正在吃饭这个事情上并没有过多的追问。对于他这个级别的领导来说,在哪里吃一顿便饭,实在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大事,重要的是一起吃饭的人。
于伟正迈步进了餐馆。林雪赶紧上前两步,低声对迎出来的谢白山交代了几句。谢白山跟着我有些年头,市里的领导也见过不少,早些年也偶尔陪我一起接待过上面来的领导,算是见过些场面,并不十分怯场。但晓阳深知,在领导面前,该有的真诚必须要有,该有的隐瞒也必须要把握好火候。
趁着于伟正打量餐馆环境的工夫,晓阳很自然地对于伟正说道:“于书记,我可不瞒您啊,这个开饭馆的老板,是我们家一个远房亲戚。”
于伟正听完之后,目光在略显简陋但收拾得干干净净的餐馆里转了一圈,又看向晓阳,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晓阳啊,你们家亲戚,涉猎够广的啊。”然后,于伟正书记又看向林雪,带着点考较的意味问道,“哎,小林,我记得你上次说,这老板是东北人来着?”
晓阳接过话头,笑着解释:“于书记,老板是东北人不假。但这老板的儿媳妇,是朝阳他一个堂妹。这么论起来,可不就是亲戚嘛。”
于伟正露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点了点头,说道:“哦,原来是这么一层关系啊。不错,就是要鼓励发展这种个体经济,干些小生意。改革开放嘛,就是要搞活经济。这种小饭馆,投资不大,但收益稳定,还能解决就业,更能让我们这些天南海北来工作的人,尝一尝地道的家乡风味,很好嘛。”
落座之后,服务员开始上菜,速度很快。于伟正看着桌上很快就摆上来的几样地道东北菜,兴致显得很高,说道:“呃,既然你们两个也没吃,那就别客气了,一起动筷子。今天咱们就简单吃点,不搞那些虚的。”
晓阳笑着轻声问道:“于书记,您看是喝点啤酒,还是来点白酒?这天热,喝点啤酒解解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于伟正赶忙摆了摆手,语气温和很是果断:“晓阳同志,今天呀,算是休息时间,是放假,就不要搞酒桌那一套了。今天就想正正经经、清清静静地吃顿饭,让肠胃也休息一下啊。”接着,于伟正书记又特意嘱咐道,“你们都放开点,今天这里没有市委书记。就是咱们几个,算是朋友之间一起吃个便饭。”
晓阳马上说道:“于书记,我晚上一般吃得少,今天主要是陪您和朝阳。我呀,给您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说着,她就很自然地拿起桌上的茶壶,给于伟正面前的杯子添了一杯刚沏好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