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路芬芳东北春城爱飞的鱼

第1169章 新鲜血液,华一依生产 (第2页)


 再不用跑遍全城找各个局,群众攥着材料进来,半小时就能完成从申报到办结的全流程,连空气里都飘着“效率”的味道。


 楼前的公交站早已立起崭新的站牌,3路、7路公交车叮叮当当驶过,地铁2号线的出口就在广场东侧,玻璃穹顶下,推着婴儿车的妈妈、拄着拐杖的老人、拎着文件袋的创业者,沿着指示牌从容走向入口。


 地下停车场的指示灯像一串流动的星河,引导车辆泊入空位,保安大叔笑着指挥:“这边有空位,直走第三个口拐——”声音洪亮得像在自家院子里招呼客人。


 周边的商铺跟着热闹起来,便利店的微波炉总在加热便当,咖啡馆的香气漫过街角,服装店的橱窗映着政务大厅的玻璃幕墙,连老板们都笑着说:“自从市政府搬来,来逛街的人都带着股踏实劲儿,办事顺了,花钱都敞亮。”


 最暖人的是大楼西侧的食堂。


 早上七点,窗口就排起长队,员工刷工作卡,老百姓扫码支付,端着餐盘坐在一起。


 红烧肉炖得酥烂,青菜带着露水的鲜艳,价格牌上写着“糖醋排骨8元”“清炒时蔬3元”——国家的补助悄悄藏在定价里,让实惠落到每个人碗里。


 穿西装的干部和拎菜篮子的大妈坐在邻桌,聊的都是“这菠菜真嫩”“办事窗口的小姑娘态度真好”,官民之间的那层隔阂,早被一碗热汤焐得化开了。


 这份规划能在两次常委会上顺利通过,离不开细节里的民生温度。


 而当任命文件公布,叶飞鹤的名字出现在经济开发区区委书记一栏时,不少人暗叹:朱飞扬果然敢用人。


 这位从基层摸爬滚打上来的干部,办公室的灯总亮到深夜,笔记本上记满了企业的难题、群众的诉求,如今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他反倒更精神,汇报工作时总说:“得对得起这份信任,让南部新城的每块砖都透着实在。”


 叶家特意托人送来一篮原江特产的蜜橘,朱飞扬剥开一个,酸甜的汁水溅在规划图上,晕开一小片橘色的印记。


 这印记像个温暖的注脚——两年后的南部新城,定是这般模样:行政有温度,民生有甜度,连发展都带着股踏实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