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8章 庭院经济(第2页)
当然,还有种植天麻的例子。
一位农民在自己房子周边砍了3000斤木材,种了六窖天麻。在农科院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照料,天麻喜获丰收,获利8000多元。这些真实的案例就像一把把火炬,照亮了路北方心中浙阳脱贫攻坚的新道路。
路北方深知,自己在浙阳省里边,当前的主要责任,就是负责全省的脱贫攻坚工作。这些年,浙阳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一直朝着产业化的方向迈进,搞连片大棚,建万亩渔场,这些大规模的产业项目,确实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还有许多分散的农户,他们缺乏资金和技术,难以参与到大规模的产业化项目中。
而滇边的“院坝经济”“庭院经济”模式,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短板。它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不需要复杂的技术设备,只要农民有一片院子、一块空地,再加上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指导,就能够实现增收致富。
路北方在心里默默盘算着,如果在浙阳推广这种模式,每个家庭增收二三千元,应该是没问题的。
这对于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能够极大地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路北方站在那片充满生机的人工种植知了猴的林地旁,眼神中闪烁着兴奋与憧憬的光芒。滇边农科院的这些创新实践,就像一把把钥匙,为他打开了浙阳脱贫攻坚新思路的大门。
在告别那户依靠知了猴繁育脱贫的残疾家庭时,路北方紧紧握着主人的手,真诚地道:“你们这种不等不靠、积极创新增收的精神太让人敬佩了,你们就是榜样,我回去后,一定要把你们的故事讲给浙阳的乡亲们听。”
离开这个家庭后,路北方又马不停蹄地走访了几个不同产业模式的示范点。每到一处,他都详细询问技术细节、成本投入、市场销售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他发现,这些看似“小打小闹”的“院坝经济”“庭院经济”,实则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它们不仅充分利用了农村闲置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还与当地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行程的最后一天,路北方与宛南生进行了一场深入交流。
路北方激动地说:“宛兄,这次在滇边的所见所闻,让我深受启发。浙阳一直致力于产业化发展,这是大方向,但我们也看到了像滇边这样小而美的经济模式,对农村增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浙阳有很多山区贫困县、贫困村,地理环境与滇边部分地区相似,我想把这些好经验、好技术带回去,让更多的农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