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好想吃薯片

第201章 他简直就是在写诗!

 虎坊路15号。

 朱琳趴在江弦的胸口,雨打芭蕉般娇艳,“你刚才写什么呢?”

 “一篇新,打算投给《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

 朱琳“扑哧”一笑,“你给你孩子写的呀?讲什么的?”

 “讲了乡村孩子们的小学时光,挺美好的一个故事。”

 朱琳想了想,“伱是不是也看到那些批评了?”

 江弦自然知道她说的是什么。

 自《米》出版以来,迎来极大赞誉的同时,文化界批评他的声音也不少。

 好些位作家和评论家,都指责江弦不应该写这样的文章,批评他的文章只会一味的彰显人性的丑与恶。

 还有位老诗人托作协的人给他带话,说:创作要注意道德导向,不要觉得《伏羲伏羲》受到追捧,就大肆发扬审丑艺术。

 甚至有极端的,直接否定江弦这个作者,说他只会卖弄人性丑恶博眼球,写不出货真价实的文学作品。

 “这些人真是太烦了。”朱琳有些气恼。

 “有争议是难免的。”江弦深知,这世界上就是有杠精这种东西存在。

 四大名著还有一群人喷呢,就他写的这些,有否定的声音可太正常了。

 不过他这人还就心胸狭隘,就小家子气,就爱较真,就爱啪啪打这群人的脸。

 不知道这群说他只会卖弄丑恶的人,看到他接下来这篇,脸该有多疼。

 “呀,你怎么吃不够?”朱琳娇羞的埋怨一句。

 一夜操劳。

 第二天,江弦把朱琳送去片场,而后背着稿子去到《京城文艺》。

 “安忆同志!”

 “江弦?”

 王安忆刚从食堂打了份早饭,准备回招待所吃。

 俩人寒暄几句,得知江弦刚刚完婚,王安忆吃了一惊,而后笑着给他道了声贺。

 进到305号房间,布置一如张洁老师当年,此刻桌上堆满稿件,江弦翻看了一遍,“这是你放假这段时间写的?”

 “我在京城也没什么事情做,只好每天写稿子。”王安忆回答。

 江弦吓了一跳,一页稿纸不提修改的小字,至少也有个500字,桌上起码有个一两百页,少说七八万的字数。

 这是真让他弄了个卷王出来?

 “别老憋着写文章,有空你也到处溜达溜达。”

 江弦提醒一嘴,随后从挎包里取出一大盘切糕似的稿子,“我之前和金近老师约了一篇儿童文学的,你能帮我拿给他么。”

 这正是江弦此行目的,王安忆因为写儿童文学,文讲所给她分的指导老师就是金近,她每周都要去他家里面拜访学习,江弦托她帮忙交稿子再合适不过。

 另一边,刚为自己这些天的努力有些沾沾自喜的王安忆,见到江弦这一沓光捧着都有些吃力的稿子,嘴角的喜色全部消失。

 “你这是什么时候写的?”

 “在北戴河那会开始写,昨天刚写完。”

 “多少字?”

 “二十三万。”

 咝。

 王安忆心情那叫个复杂。

 北戴河就是文讲所放假前几天去的,也就是说,江弦用了比她多四五天的时间,写了二十三万字出来。

 他甚至还抽空结了个婚!

 这要怎么超越?

 怎么总感觉自己活在江弦的阴影里?

 “我能拜读一下么?”

 王安忆问了一句,也不顾刚从食堂拎回来的包子、豆浆了,她这会儿根本没啥吃东西的心情。

 “当然没问题。”江弦表示自己并不介意。

 王安忆便捧起这份稿子,字迹圆鼓鼓的,向着一边儿斜,第一行写着作品名:

 《草房子》

 “草房子?好奇怪的书名”王安忆抬头瞥了江弦一眼。

 又看向第一段。

 “那是一九六二年八月的一个上午,秋风乍起,暑气已去,十四岁的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学那一片草房子中最高一幢的房顶。他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小学第一次一下就全都扑进了他的眼底。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这个男孩桑桑,忽然地觉得自己想哭,于是就小声地呜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