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好想吃薯片

第202章 不合适就退稿(第3页)

 这本杂志都快变成他的形状了。

 江弦放下手上的册子,眉毛一挑。

 要是他也占满一期《儿童文学》,抢抢这哥们的风头,以后这事儿说出去还挺有面儿的。

 他都能想象出后世那帮营销号会怎么吹,新闻学笔法一写就是:他写的童话故事胜过了“童话大王”郑渊洁。

 江弦对这篇《草房子》还是挺有信心的。

 曹文轩是郑渊洁的老对手了,不论人品,只论文学,他这篇代表作当然比郑渊洁这个时期作品强一截,郑渊洁这会儿连皮皮鲁都还没写呢。

 京城,东四十二条21号。

 一排树龄古老的行道槐树遮挡着一座独院,阳光斑驳的洒落在匾额上,其上镌刻着字样: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社!

 归团团管。

 一大早,徐德霞便来上班,她78年从河北大学毕业以后,就进入了《儿童文学》,今年27岁,是编辑部里最年轻的童话编辑。

 “又有这么多来稿?”

 “是啊。”

 徐德霞无奈的笑了笑,自从在庐山的那次会结束以后,儿童文学就迎来了大热,每天全国各地的投稿多到要拿麻袋来装。

 “徳霞同志,这篇稿子你优先看一下,需要修改的地方批注出来。”

 童话组组长余克彬把一沓厚厚的稿子捧到徐德霞桌上,强调一嘴,“这篇是编委送过来的,你务必重视,嗯,作者你应该也认识。”

 “认识?”

 徐德霞本能的回了一句,“郑渊洁?”

 郑渊洁无疑是如今《儿童文学》编辑们最钟爱的作者,他一个人的稿子就能喂饱所有《儿童文学》要组稿的编辑。

 徐德霞至今记得,去年的冬天,作家郑渊洁的母亲冒着大雪,拿着他那篇被多家杂志社退稿的《黑黑在诚实岛》来到《儿童文学》,这算是郑渊洁与《儿童文学》第一次结缘。

 之后的这段时间,他就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不停的写,越写越好。

 编辑部有人开玩笑说,以他这速度,自己一个人写一本月刊都够了。

 “不是郑渊洁。”

 余克彬神色复杂道:“是江弦。”

 “江弦?”

 徐德霞眉毛一挑,“是那个写《棋王》的江弦?”

 “就是他。”

 “他怎么给咱们供稿?”

 徐德霞一脸的难以置信,余克彬也是一头雾水,不过这稿子可是他们《儿童文学》的老创始人金近递的,还是江弦这么有名的一位作家写的。

 “你先看吧。”

 犹豫片刻,余克彬又低声道:“咱们《儿童文学》也有原则,哪怕是江弦的作品,如果不适合咱们这本刊物,该退稿就退稿,相信江弦同志也能够理解。”

 “我知道了,组长。”

 徐德霞顿感肩膀变沉许多,待余克彬离开以后,捧起桌上这份稿子,一页页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