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好想吃薯片

第258章 小说写完了!(第2页)

 他哭观众反而笑。

 “哈哈,陈强演的太可乐了!”

 “哟,这还是运输世家呐。”

 “叫你作,遭报应了吧!”

 影厅里观众们拍手称快,都被这个结局爽到。

 尤其是陈强老爷子演出来的那个感觉,看的那是又可爱又解气。

 电影到了尾声。

 马大车和葛尤饰演的“李大车”一块儿赶着马车行走在宽敞的马路上。

 “恭喜你啊马大车,弄了个半天,原来小马办是你的儿媳妇,这回,让你的儿媳妇打败了吧?”

 马大车笑笑,“跟儿媳妇较啥劲儿?大水冲了龙王庙。什么谁谁胜谁负,反正啊,她得管我叫爸爸。”

 “哼。”李大车讥笑一声,别过头去。

 “别这样,李大车。”

 马大车瞥他一眼,劝导起来,“你还有几十年好日子过呐。”

 “瞧你那个神气劲儿。”

 李大车乜他一眼,“小心,别穿了新鞋走老路。”

 “放心吧,我这是举着旧鞭儿走新路!”

 马大车洋洋得意,“李大车,咱们说话可得凭良心,汽车这玩意儿,它就是比马车快嘛!”

 伴随着马大车的一声吆喝,轻快的音乐响起,与此同时,旁白的声音传出。

 那是毕克极具特色的男声:

 “在京郊公路上,马车还在走着,这叫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还是马大车那句话说的对:

 汽车这玩意儿是比马车快呀!”

 “哗哗哗。”

 “说得好啊!”

 全场的观众情不自禁的鼓起了掌,这几句旁白算是点题之语,揭示了这部片子的思想内涵。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电影拍的很有深意,隐喻不少,像是马车挡着汽车的路,马大车和艾京华的对抗,模糊的象征着四化带来的新旧冲突。

 至于江弦这名特殊的观众,看的也很满意。

 电影很有这个时代的特色,有股说不出的精气神。

 既摆脱了八亿人民八台戏的局限,又保留着解放后的生活气息,像是空山新雨后带着泥土味道的青草味道,有朝气有活力,纯粹又活泼。

 “哗哗哗。”

 电影就此结束。

 放映厅里掌声一片。

 音乐响起,京郊的马路上车水马龙,公公和儿媳握手言和,今后一起为四化发光发热,大团圆式结局。

 观众们噼里啪啦的拍着手,掌声不断,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还有些人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和别人分享感受。

 好的电影就是这样,看完以后觉得像是吃了一顿美食一样,精神上的某些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真有意思!明天再来看一遍!”

 “哎呦,马大车让刘小庆开车追那段儿笑死我了。”

 “可不嘛,笑得我肚子疼。”

 “艾京华真漂亮啊,美的跟、跟哎?这位同志你、你,你怎么从电影里蹦出来了?”

 “你认错了。”

 朱琳面露尴尬,赶紧取出蛤蟆镜戴到脸上。

 江弦又递给她一个口罩,戴去脸上,俩人快速的从影院后门离开。

 电影院就是这样,前门进,后门出。

 沿路上能看着每个观众都是笑着的,嘴里谈论着艾京华,以及电影里那些值得反复回味的笑点。

 “真有意思。”

 “走,咱们赶紧去买明天的票。”

 “干嘛不买今天的?”

 “今天的肯定没了,这场都买的飞票。”

 江弦和朱琳对视一眼,隔着口罩,江弦也能看出朱琳的欣喜。

 《车水马龙》成了!

 江弦记得这部片子当年的票房是两千万,在当年的电影票房里也是名列前茅。

 不知道这一部出自他和王好为之手,重新打磨过一遍的《车水马龙》,能否再次实现成绩上的突破。

 电影的反响,需要发出以后等待一段时间才能收获,毕竟这年头又没准确的全国统一上映时间,各地都有差异。

 京城算最早的。

不过谁都没想到的是,就在6月4日,《车水马龙》居然登上了《人民x报》的07版。

 国家媒体罕见地用大篇幅盛赞一篇电影!

 文章标题是“举着旧鞭儿走新路——电影《车水马龙》带来的启示”。

 文章高度评价了《车水马龙》的社会意义,对北影厂以及编剧江弦这部精心打造的改革题材影片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