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一章 事业一步步开始了(第2页)

  眼下村里人已经知道小海子让李龙承包了,但李家并没有禁止别人在小海子抓鱼。

  李龙怎么来的钱?山里的钱是一部份,还有一部分就是他和陶大强两个人冬天砸冰窟窿,然后用爬犁、马车拉着去县里、石城一趟趟卖鱼得来的。

  然后就是后面的几个大活,那个另说。

  就天天砸冰窟窿逮鱼这一项,有些人能干,但大多数人不干:或不屑于干,或嫌冷不想干。

  所以这钱也不是谁都能挣的。不管再怎么说,村里人在这方面对李龙还是挺佩服的,至少人家能吃得下那个苦。

  李建国是怎么赚的钱买的拖拉机?大家公认的就是种打瓜来的钱。

  要说打猎打渔这个,队里人觉得可能比不了,但种地的水平,那就不好说谁服谁了。

  你能种,我也能种啊,都是老农民出身,谁又比谁差呢?

  他们当然不知道,自从李建国有了闲钱,就听了李龙的话,无论种麦子苞米还是打瓜油葵,那上化肥可不少。一到冬末或者春耕开始前,李家的化肥都是整拖拉机的往家里拉。

  李龙隐约记得上一世在哪里看到的数据,改开后农民种田粮食产量能提上去,化肥至少要占一半的功劳。

  所以他在让顾博远去开农资商店的同时,也没少在李建国这里唠叨要多用化肥。

  至于用什么,上一世有经验,尿素,磷酸二氢钾,过磷酸钙等等。

  无外乎氮磷钾嘛。

  这个李建国没给其他人说过,也没必要说。化肥有用,这建村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但别人家都用的少,为啥?不就是因为这个要花钱嘛。

  李建国也看出来了,化肥的投入产出比很好,花一百块钱的化肥撒到地里,多打出来的粮食至少能卖个一百七八两百多块钱的感觉。

  那就划得来啊。

  但队里人不太清楚,在钱比较紧的时候,也不是很舍得这个投入,目前更多的还是依托农家肥。

  李建国也不会主动去给他们说,人生的教训就是永远不会去吸取别人的教训,得自己感受到了才算。

  常建林往回走的时候,看到还有人拉着苇把子往李家走,有多有少,都是说说笑笑的。

  唉,刚开始到这生产队的时候大家都差不多,虽然不说是无产阶级吧,基本上都是一身衣服一套被褥就没啥了。

  这些年过来,刚开始感觉都差不多,住的都是泥巴房,家具都是一件件凑起来的。

  怎么这两年一下子变化就这么大了呢?人家都成老板了,自己还是替人干活的?

  想不通,想不通。

  李建国也没想到头天通知,第二天开收,这一天就收了近一千的苇把子,第二天又收了八百多。

  原计划是二十天收完,眼看这样的情况,十天左右就收完了。

  大家的干劲很大啊!

  不过想想也是,苇把子虽然和扎大扫把一样同样需要割苇子,抽苇叶子,但扎起来比大扫把容易多了。

  队里人又是在卯着劲,这一开始自然就多,后面就慢一点了。

  第三天李龙带着宋明就过来拉苇把子了。

  其实收苇把子的第一天,李龙就去了石城。

  他开着吉普车去石城的时候,还是先去了姐姐李霞家里。

  红琴还在上学,李霞在院子里缝着什么,看着李龙吉普车到门口,笑着起身迎李龙进来。

  李龙看到李霞缝的是件小衣服,且不像红琴穿的,太小了,便笑着问道:

  “姐,你这是给明明昊昊缝的?”

  “是啊。这石城和玛且虽然离的不远,但没空去看两个孩子,我就想着缝衣服给两个孩子穿。”李霞进屋又拿了几件小衣服,还有小小的布鞋和袜子。

  “嘿,看着真是不错!”李龙拿过蓝色棉布衣服,看着虽然小,但针角很整齐,各部位也都很精致,夸着说,“姐你的手真巧!”

  “哪里巧,就是瞎琢磨呗。”李霞谦虚的说道,“你这趟过来干啥?家里都好吧?”

  “都好,老爹从老家回来了,把咱们都落到族谱上了,你的名字也有,红琴的也有。”

  “真的?”李霞惊喜的问道,“我也有名字?”

  李霞的反应有点大,李龙有点不是很理解,不过他还是使劲的点点头:

  “有,我看过了,你,姐夫,大嫂、二嫂、红琴、娟、雪琴和雪苹的名字都有……这是老爹这趟回去专门做的事情……”

  “哎哟喂——”李霞嘴皮子动着,激动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李龙在北疆生活了十几年,已经习惯了这边的生存环境,对于家谱是真的不是特别在意。

  但李霞一直生活在老家,那边的生活环境让她知道女人入族谱该有多难!

  从古至今,哪怕建国好些年了,但在许多人观念里,女人的地位就低,重男轻女已经深深的刻在大多数人的骨子里。女人想要有点地位要做出比男人多许多倍的贡献才行。

  至于上族谱?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老爹竟然办成了?

  李龙不理解,但尊重。他没去打断李霞的消化过程,而是去吉普车后座,抱了一袋米出来放进院子里的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