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二章 豪爽的李龙和小气的李龙(先更后改)(第2页)
“打瓜这种经济作物呀,同一块地不能连续种。”吴教授想了想说,“而且对土质要求比较高,不符合种植条件的打瓜地产量不会高的。”
“这些大家都懂。”李龙捧着茶杯说,“但是再怎么说,一公斤打瓜的收购价平均在两块钱左右,一亩地,哪怕只收获一百公斤甚至更少一点,那收入也比种粮食要多。
所以很多人为了多挣点钱,就会扩大种植面积。”
“也是。我们北疆的粮食产量还是挺高的,早就过了吃饱饭的这个水平线。大家想要把日子过得更好,就是想着从地里多挣钱。”
吴教授也感慨地说着,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要让农民进入小康社会,那就得把日子过好。钱从哪里来呢?农民的钱只能向土地要。
“咱们北疆还算好的,”李龙感慨地说,“至少每个人有五亩口粮田,现在还有大片的盐碱地可以开垦,核算下来一个人十亩地都不止。
随便种点粮食就够吃了,剩下的就可以琢磨着怎么种经济作物。经济作物来钱比粮食要快一些,生活水平就能高一些。”
“现在你们那一片经济作物都有什么?”吴教授饶有兴趣的问。
“除了打瓜,花葵花籽之外,兵团那边种的还有棉花,然后就是甜菜、还有少量的红花等。”李龙想了想说,“以后种棉花的可能比较多。”
“为什么会这么说?”
“因为棉花在盐碱地里也能长,抗盐碱的能力比其他经济作物要强一些。大部分经济作物都挑地,棉花不会。”
“是这个道理。不过棉花容易生虫,一旦病虫害泛滥的时候,很有可能会造成绝收。”吴教授懂得比较多,提醒李龙,“这是最需要注意的地方。”
“是的,一旦种植规模上去了,光靠人力打药是不行的。”李龙也赞同着说,“我和奎屯那边的农机厂有合作,先前研制了收割机和中耕机,打算再过一两年,棉花种植铺开的时候搞出来一个小四轮拖拉机带的打药机。”
“嘿,我猜就是你!”吴教授拍了拍桌子笑着说,“先前收割机出来的时候,我们和农机厂那边联系过,他们说是和别人合作,搞的名字就是李龙。
我就想着会不会是你,但因为是奎屯那边的,就没有直接问你。小李,不错呀!看得出来,你在农业机械这方面是真的有天分,没想过到学校里进修一下吗?我想你在这方面肯定是能做出来更大成绩的。”
“进修就算了。”李龙摇了摇头说,“我的理论基础太差,肯定是跟不上的,我这方面的事情完全就是兴趣。而且现在事情也太多,要到山里修路,要管着我的收购站,供销社那边定期还有任务要做……”
“你还真是个大忙人啊。”吴教授笑着说,“也难怪能受到全国的表彰,就光你做的这些事情,普通人都做不了啊。
挺好的,年轻人敢想敢干,在不同的领域闯一闯有好处。”
李龙笑了笑,没有吱声。
吴教授给李龙找了一些关于农机方面的杂志,还有机械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书本,让他拿回去看。
离开农学院之后,李龙又提着剩下的一份特产到了玉雕厂。
刘工这里现在没有顾客,他正趴在桌子前雕刻着玉石。头上戴着一个小头灯,手里拿着电动工具,正在一块小玉石上慢慢的琢磨。
李龙过来的动静惊动了刘工,他放下了电动工具,扭头看了一眼李龙,笑了笑。
“我刚从燕京回来,给你带了些特产。”李龙把手头的东西扬了扬放在橱窗上,“你忙你的,没啥事情,我先走了。”
“小李你等等,”刘工急忙放下手中的东西站了起来,“这里有个好东西给你。”
李龙停了下来,他也有些好奇,想看看刘工给自己准备啥东西。
刘工从桌子下面的柜子里取出了一个报纸包的东西,有婴儿脑袋那么大。
刘工捧着这个东西来到橱窗前,放在橱窗上一层层打开报纸,边打开边说:
“这是和我相处的一个老玉农送过来的东西,今年才从河里捞出来的,我看着挺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