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准备雇长工(第3页)
打工也不是说随便就能打的,有人出去逛一年,啥也没带回来,有人能带回来一些钱,并不多。
少数算是有本事的,出去干大半年,带回来的钱能让一家人好好过个年,还能余出来年的花销,但来年还要出去打工。
循环,无解,甚至于到了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六十来岁的人,和李龙差不多大的人,这时候还在打工。
这时候从村里找两个能干且老实的人过来当长工,在家里跟着一起干农活,还是挺容易的。
当然,此长工非彼长工。这时候在北疆跟着主家一起干活的人,不是主家的亲戚,就是邻居或队里其他人家里的亲戚,算是自己人。
所以吃住都是在一起的,年底算钱,跟合同工类似。
“搞那个干啥?活又不是干不过来?”梁月梅不太同意。她很要强的,不想让别人说笑话。
“能干过来,但不能那么干。”李龙知道大嫂的想法,他解释着,“咱们现在有条件了,还那么拼干啥?我大哥开拖拉机,我在外面开收购站,为的啥?为的是让咱家人过得好。
那都有这条件了,还要死命干,何必哩。”
有钱了还要拼命赚钱,那有钱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梁月梅被绕进去了。她既担心自家雇了长工,会让邻居说闲话,又想着李龙说的的确有道理。
自家有钱,虽然不比李龙手里钱多,但现钱也是能以万为单位计数的。
老爷子也有钱,梁月梅没想过,只要老两口不找事情,那她就很开心了。
“那就找。”李建国想着这也不是办法,眼下农活还不算多,还能干过来,等过段时间,麦子要收的时候,那时候玉米、油葵要浇水,打瓜要起垄打药,麻烦事情比较多。
就靠妻子一个人根本干不过来,老爹也不是干活的料。找个长工无非几百块钱,多犁几亩地就出来了。
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了,李龙是挺高兴的。
既然要雇长工,那需要准备的可不少。得有住的地方,李龙的意思就住自己院子的东屋。院子里有灶,能来一个也行,来一家也没问题,反正菜园子里有菜。
至于给多少钱,这个好说。一来队里打听一下就清楚,二来也要看老家那边的行情,当然还要看干活人的能力。
另外,李龙也隐晦的提醒了一下,最好找有家的。若干年后,村里出现过有甘省的年轻人把队里小女孩拐走的事情。
可别出现在自己家里。
中午炖的是鱼,蒸的米饭。吃完饭休息了一会儿,李龙就跟着老爹去了小海子。这时候天气还不算很热,李龙也很久没去小海子撒网了,他也想看看那里具体的情况。
从居民点往小海子骑车子走,路两边的确是有不少的地块都被开垦出来,原来的芨芨滩、苦豆子滩变成了农田。
按李建国的想法,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能开垦的荒地了。剩下的盐碱地,那盐壳子非常厚,上面一层晰出来白色结晶,直接就能当某种化工原料了。
这样的地方,除了一些芦苇和一些白刺、碱蒿,几乎没有其他植物能生存下去。
现在村子里没有人想要去开垦这样的地方,因为没意义,纯赔钱。
但谁又能想到,再过十来年,这样的盐碱地,都会被开垦成良田种了棉花,大片的盐碱地被承包出去,按地块标价,都是以万为单位起的,当然,年限也长。
到了小海子,李龙看到芦苇已经长得很高了,海子里水位挺高,水很绿,有些地方很清彻,有些地方因为长着水藻,看不到底。
靠近闸门的地方,能看到有一些游鱼快速的窜走,应该是一群鲫鱼。
“发洪水的时候,这地方差点儿就冲断了。”李青侠指着北面坝体说道,“你大哥说这坝原来是一层苇子一层土压出来的,所以不稳当。
当时洪水来了,两边泄洪,把水量朝两边放下去了,算是保住了这海子,不然的话,这里面的鱼估计就都冲跑完了。”
李龙站在坝体上想着事情。这海子在自己的记忆里,上一世就这两年,甚至往前两年就被冲掉了,后面因为存不住水,每年洪水来了,这里面已经没冲的必要了。
但现在这海子保住了,那就需要年年注意。
与其这样年年担心,还不如一劳永逸,想个比较彻底的办法来解决。
不然的话,就算自己对队里有帮助,也不可能让队里年年在这个时候出义务工抗洪。说实话,抗洪是应该的,但小海子如果冲掉后对队里居民生活影响不大,那到这里抗洪防洪,大家时间长了肯定是有意见的。
他打算抽空找个水利专家研究一下,看怎么能把这件事情彻底解决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