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王财迷:你都有大家伙了,这七十五便宜卖给我呗?(第2页)

    李龙和姜至瑜走了过来,议论的声音小了一点儿,大家的目光都落在两个人的身上。

    姜至瑜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的,下乡的时候她受到的围观和种种目光多了去了,为了采访素材,她已经习惯了。

    又问了李龙一些关于种植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李龙执着于种这件事情一直让她觉得有些特别,毕竟现在全乡还没开始普及种,为什么李龙就这么笃定,且为之投入了如此巨量的资金呢?

    李龙重复之前的话,说农民吃饱靠种粮食,但想要致富,就必须种经济作物。北疆玛县这一片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日照时间长,对地不挑,两相配合就差不多了。

    当然最主要的是县里麻公司会收购,有国家兜底,所以种着才有底气。

    不像打瓜籽,有人收就价格高,没人收那就烂大街。农民这时候还是处于底层,信息不畅,种什么东西都是一窝蜂,导致经常会积压,赔钱。

    这个直到互联网时代才慢慢有所改善,也只是有所,毕竟那时候谁也不敢保证今年赚钱的明年会不会赚钱。

    先前说的砍红枣树和留一地的西瓜就是这样子的。

    姜至瑜问得很多,记得也很快,李龙个子高,瞄一眼,赞叹着说道:

    “姜干事,你这字写的很漂亮啊,边走还能边写出来这么漂亮的字,了不得。”

    “嘻嘻,我这专门找的硬皮笔记本啊。”姜至瑜说道,“不然的话写不了的。上学的时候我爸就逼着我练字,说必须写一手好字,那时候感觉真痛苦,现在才知道是真的为了我好。”

    这种事情大都是人成长起来,受益之后才能感觉到。

    姜至瑜采访完又问了一些无关的问题,然后才心满意足的骑车离开。

    李龙这边走回到家门口,有人起哄着说道:

    “小龙,你把那车子开一开让大家看看吧?这大家伙开一下,那马力不一样吧?”

    “行,开一开就开一开。”李龙也是希望大家看一看大马力拖拉机的威力,便踩着梯子上了车,关上车门,启动拖拉机。

    电启动的拖拉机一下子就让这些人震惊了,他们一开始还以为这拖拉机和东方红七十五一样,需要用绳子,又或者是和小四轮拖拉机一样用摇把子发动呢。

    结果拖拉机里面按钮一按,就着了!

    “我就说嘛,在外面找了半天都没找到摇把子插的位置。”谢运东感叹着,“原来是里面启动的。”

    “我也说的是啊。”陆英明说,“我就没找到轮子转的地方,嘿,人家是跟汽车一样,在里面启动的!”

    “就是,进口的就是不一样!”陶大强也在感叹。

    拖拉机开动,地面都在震颤着,其他人都散开,看着这个大家伙带着犁头稳稳的往前走。

    李龙直接开过了李家前院,有些人立刻就跟了过去,然后看着李龙在陆家前面一片盐碱地里放慢了速度,然后看着犁头降了下去。

    “他要犁地吗?”

    “嘿,不用人在后面打铧,这拖拉机带着真方便啊!”有人围观看着。

    李建国也挺感兴趣。他带着李俊峰他们开拖拉机犁地,想要默契配合需要事先说好。特别是升放犁铧的时候,得轰油门提醒——因为东方红七十五拖拉机没有喇叭。

    现在要是开这台大马力拖拉机,一个人驾驶,升放犁铧都在驾驶楼里就能搞定,那就不需要再找人配合了。

    多好!

    果然,看那犁头女戳进地里,拖拉机油门一轰,然后便快速的往前地,犁头翻起土地,带着一片杂草一起往右翻了过去,等犁出五六十米后,拖拉机几乎在原地小圈调头,然后犁铧翻转,再次在原位置犁了过来。

    “嘿!看着没有,这犁的翻面朝向一样的!翻转犁啊!真厉害!”有人发现了犁地的奥秘,大声喊着。

    “你没发现吗?这速度真快!”陶大强兴奋着说,“比东方红七十五拖拉机快多了,而且这地犁的还深得很。”

    “要么叫大马力呢?这可比东方红七十五马力多一一倍!”谢运东也很激动,“犁这地不是松松的嘛!”

    李建国攥紧了拳头,嘿,这真带劲!

    原本一直珍视的东方红七十五拖拉机,这时候感觉好像也不是那么香了。

    犁了两铧之后,李龙开着拖拉机往前一点,打开车门对着大哥说道:

    “大哥,来,上来我给你说,好开得很!”

    李建国笑着说:“现在就学吗?”

    “学啥,我就给你说一下档位和那些按钮的作用,你会开汽车小四轮就会开这个。”

    李建国便拉着梯子往上爬去。

    上去后关上车门,李龙给李建国说:

    “大哥你看,这开起来和小四轮差不多,而且舒服得多……”

    他给李建国说了一下哪里是升降犁头的,哪里是启动空调的,这拖拉机的减震系统非常好,这四周又都是荒地,所以干脆就试了起来。

    “嘿,真舒服,感觉比那嘎斯车还要舒服啊!”

    李建国一边开一边说道:“怪不得这么贵哩,值!”

    话是这么说,他开始犁地,顺着刚才李龙犁的位置犁了过去。

    因为一开始犁还有点不适应,距离李龙犁的那一垄有点远,但一铧犁过去之后立刻就适应过来,再犁过来的时候就合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