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 大势已去,识时务者为俊杰(合章)(第2页)

 

苏曜大军摧枯拉朽的横扫了幽冀之地,短短时间内便平定了大部分地区,回过神来后,陷于重围的竟然变成了他们自己!

 

“崔公,您倒是说句话啊!”

 

李历急声说道:

 

“苏贼残暴无道,若归降于他,我等必遭其毒手,家业与荣耀也将毁于一旦,您一直都是这样说的,总不会现在反而看不清局势了吧”

 

“看不清局势的是你啊,李治中。”

 

崔烈在上首闭目沉默,说话的声音却是从后面传来。

 

李历回头一看,顿时傻眼。

 

来人竟是本应在死牢里腐烂的沮授沮公与。

 

“你,你怎会在这里!”李历惊呆问,“莫非你真是投了那苏曜!”

 

这自然非也。

 

苏曜根本都没注意到沮授的存在。

 

且说当日大战,苏曜斩耿武,大军穿阵而过,沮授与一众冀州军高级将官们一起被卷入其中。

 

不过,相比于其他浴血战死的同僚,沮授运气好那么一点点,他受到了战马的冲击,昏死了过去,然后被亲兵紧紧护住,最后一起当了战俘。

 

“啊”

 

“有一群儒生在寻死觅活”

 

战后,清点战俘和战利品时,苏曜就得到了这么一个报告。

 

耿武率领二十万大军,其“指挥部”同样非常庞大,有着大量文职官吏。

 

与兵士们很老实的接受了整编相比,这些读书人则多有不服。

 

能够跟随耿武出征的,可以说都是冀州最死硬的反对分子群体。

 

此番兵败被俘,他们很少有人乖乖投降,反而多喊着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要为韩使君和耿长史赴死,硬着脖子要苏曜的大军给他们砍头,以全其名节。

 

更有甚者干脆就破口大骂,痛斥张郃麹义等人助纣为虐,苏曜背逆天道,以强权践踏正义,多行不义必自毙云云。

 

这些人其言语之犀利,令苏曜帐下的士兵们多为之咋舌,闹哄哄让人非常头疼。

 

毕竟这都是些读书人,又多是出身当地世家,不乏有名望影响之辈,张郃等人不敢擅专,只好将这些人分开看管,好生养着,然后急报苏曜。

 

对此,苏曜的处理办法很简单——眼不见心静:

 

“撵走,都给我撵走!”

 

“本将军的大军里不养闲人,让他们想死就出去自杀,不想死的就滚回高邑陪他们的韩使君去,好好看看这天下究竟是谁能做主。”

 

于是乎,苏曜一声令下,也不管那些被俘的儒生里有没有什么主要角色或者重要人士,他是一股脑全部撵走,赶出了军营,让他们给韩馥带话。

 

背叛朝廷,负隅顽抗者,必将付出血的代价。


就这样,沮授等人在寒风中相互扶持着踏上归途,一路上,饥寒交迫,但心中忠义的火焰却烧得愈发旺盛。

 

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当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带着噩耗回到高邑后,等待他们的不是英雄般的待遇,而是严酷的盘问和冰冷的铁窗。

 

“苏曜会那么好心把你们都放回来”

 

“谁不知道那就是个人屠”

 

“你们一路散播惨败的消息,动摇我军心民心,又是该当何罪”

 

如此这般一串串的指责与斥问,搞得众人是心力憔悴。

 

韩馥真的觉得所有人都反了,都是苏曜的奸细吗

 

那倒未必。

 

只不过,面对这惨烈的失败,韩馥已是红了眼睛,面对这满城的恐慌,必须要有人负责。

 

他身为使君,身为大帅,自然是错不了的。

 

所以说一切问题,自然都是那个教唆他的沮授的错。

 

当时自己如此信任他,对他的计策百般听从,不惜动员全州力量来与苏曜决战。

 

然而,如今的战局却一败涂地,冀州大半领土沦陷,二十万大军灰飞烟灭。

 

试问如果不是沮授的那些“馊主意”,自己何至于落到这般田地。

 

于是,他毫不留情地将沮授等人投入大牢,任由众人如何辩解,都充耳不闻。

 

对此,高邑城中诸人其实也没太大意见。

 

但是,千不该万不该,韩馥不该把人抓了,却又拿不出任何应对之策。

 

面对苏曜大军势如破竹的攻势,面对自己脖颈上越来越紧的枷锁,韩馥是全无对策,在将城防大事等交给别驾闵纯后竟然干脆就将自己关在府中,每日醉生梦死起来。

 

使君不出面了,城中顿时恐慌更甚。

 

在一片混乱中,无数百姓和世家开始疯狂囤积粮食,物价飞涨,不但大街小巷弥漫着绝望的气息,守城官兵们也是士气低落,站岗巡视者全无精神,对即将到来的战斗毫无信心。

 

至此,韩馥虽然还有少数如别驾闵纯,治中李历等少数忠诚之人,但其他人则早就与其离心离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