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5章 幽州,举州而降(5K6)(第3页)

 

“只要我汉家血脉又在,汉室宗庙犹在,皇帝是男是女又有何妨呢”

 

“昔年邓太后亦是以女君亲政,临朝称制达十六年之久,期间兴修水利、推行教化,使大汉得以延续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今女帝万年,心怀苍生,与大将军苏曜携手,欲重现汉室之辉煌。刘使君,你我皆为汉室臣子,理应顺应天命,共扶社稷,而非固执己见,徒增干戈。”

 

说罢,皇甫嵩又将如今朝堂上的政治格局细细的讲给了刘虞听。

 

“如今大将军改三省六部,不设丞相,其虽以大将军之位总览军政,却非如董卓自立相国,或是历任专权者那般独揽朝纲,视皇帝为傀儡。”

 

“不但当今圣上每日临朝亲政,三省长官也皆为德才兼备之士,他们各司其职,相互制衡,共同辅佐今上与大将军处理朝政。”

 

“如今朝堂之上,政令通达,诸事皆以万民福祉与汉室复兴为要。此等朝堂气象,实乃某数十年未见之景。还望刘使君切莫因一时执念,错失良机啊。”

 

嘶——

 

刘虞深吸了一口气:

 

“你说陛下竟在亲政”

 

没错,皇帝亲政。

 

众所周知,苏曜不喜琐事,让他每天上朝,大把时间去听着一帮老臣嘟嘟囔囔的那简直是能要人命了。

 

于是乎,苏曜即便回到了京城,也是大手一甩,把万年老婆推出去,高坐庙堂,临朝听政。

 

虽然万年公主自小没受什么正经帝王教育,政治水平有限,但她心地善良,虚心纳谏,从不刚愎自用。

 

所谓好的制度就是要保证平庸之主也能维持朝堂的正常运转。

 

如今三省六部各司其职,政事堂中诸位大臣皆是苏曜精心挑选的能臣干吏,他们相互协作又彼此制衡,确保了朝廷大政方针的有序推进。

 

女帝万年虽初涉朝政,但在苏曜的指导、学校的教育以及众臣的辅佐下,也渐渐有了些明君的风范,颇得百官人心。

 

刘虞听闻,心中不禁泛起层层涟漪。

 

他此前一直以为,那苏曜不过一无谋武夫,大权独揽女帝不过是操之其手的傀儡。

 

如今听皇甫嵩所言,这苏曜竟然颇有胸怀,不但给百官放权,女帝竟也能亲临朝政,朝堂之上呈现出这般清明气象,实在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一时间,他坚持反抗的心也为之动摇。

 

在长久的沉默后,刘虞望了一眼牧守府外阴沉的天空,听着那呼啸的寒风吹过高墙,终于轻叹一声:

 

“义真公,容我再考虑考虑。此事关乎幽州百姓的生死,也关乎我刘氏的未来,我不能轻易做出决定。”

 

皇甫嵩微微颔首,目光中透露出理解与期待:“刘使君,时间紧迫,还望您能尽快做出抉择。如今幽州局势危急,早做决断,才能避免更多的生灵涂炭。”

 

刘虞点了点头,转身走进内室,留下一众幕僚面面相觑。

 

他们心中明白,刘虞的决定将决定着幽州的命运,也决定着他们这些人的未来。

 

接下来的几天,刘虞闭门不出,独自在书房中思考着皇甫嵩的话。

 

他回想起自己这些年来为了幽州百姓所付出的努力,回想着近年天下局势的变化。

 

如今,汉室衰微,天下纷争不断,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在为了复兴汉室而战,希望自己在幽州的坚守能够拱卫王权。

 

但是,如今看来,这条路似乎也已走到了尽头。

 

可是回归朝堂,他又能否做的更好

 

时间一天天过去,刘虞是纠结难断,但战场局势却不会因他的犹豫而有所停滞。

 

就在刘虞纠结的时候,公孙瓒和太史慈的联军已踏上幽州的土地,一步步向辽西卢龙塞进军。

 

沿途上,面对这突然出现的大军,除了防守完备的郡府,其他村县官民自知不敌,那是望风而降。

 

“刘使君,时间不等人。”

 

皇甫嵩再次来访:

 

“今日幽州尚有近十万大军,使君回京还可高举庙堂。”

 

“倘若来日幽州城破,兵士战没,使君再想归降,那怕是只能带枷而去了。”、

 

“届时,别说为汉室复兴作什么贡献,就连幽州百姓的福祉也再难顾及,你还有何颜面去见大汉的列祖列宗”

 

“哎——”

 

刘虞在屋内来回踱步,内心的挣扎如惊涛骇浪般翻涌。

 

终于,在战场的局势与皇甫嵩的说服下,刘虞长叹一声:

 

“义真公说的是。”

 

“我幽州降了!”

 

说罢,刘虞摘下头冠,解下印信,交予皇甫嵩之手。

 

“刘使君深明大义,实乃天下之幸也!”

 

皇甫嵩大喜过望,双手郑重地接过刘虞的印信,然后马上提笔,告知关羽、公孙瓒与刘备成廉等人,停止进攻,准备接收城池和关隘。

 

与此同时,刘虞也是立即召集麾下的将领和官员,宣布了归降的决定。

 

尽管一些人心中仍有不甘和不满,但在刘虞的坚持下,他们也只能接受这一现实。

 

消息传出,幽州城内的紧张气氛顿时消散了许多,百姓们纷纷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至此,在刘虞的率领下,幽州,成为了第一个举州归降朝廷的地方。

 

“好好好!”

 

“皇甫老将军干得漂亮!”

 

孟津渡。

 

苏曜在路上闻之此讯后也是大喜过望。

 

随行文武纷纷道喜,直呼此乃大汉之幸,苍生之福:

 

“大将军众望所归,此诚我大汉中兴之兆也!”

 

“然也然也!”

 

“接下来只要再平定了冀州,则天下大势尽在掌握,大汉复兴指日可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