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8章 格局大变(合章4K6)(第3页)

 “而我观苏曜的科举法,虽有刑家之子不得参加科举的要求,但同时也有担保参考的破例条件。”

 “只要得到一名三品以上高官或者三位本郡举人的担保,便是刑家之子亦有机会参加科举。”

 杨修显然没有放弃,他的眼中闪着希望的火光。

 其父杨彪因科举舞弊处斩,弘农杨氏一朝跌落云端,从人人羡慕、尊崇的清贵名门变成了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的存在。

 也因此,杨修比任何人都更加迫切的想要参加科举,以堂堂实力来回应质疑,重振家门。

 “这好办啊!”

 袁浩一拍大腿:

 “我袁家门生故吏遍天下。那举人如今还没正式科举,咱们找不到,但这三品以上的高官还不是手到擒来?”

 “你且等着,为兄这就去联络各方人脉,一定帮你找到保人!”

 说干就干,两人分工明确,很快行动。

 袁浩利用袁家的资源,四处奔走设宴,邀请高官显贵来袁府相聚,请其为杨修作保。

 而杨修则遍访名师,请其来袁府教学,抓紧时间在这最后一个月的期限内给众世家子弟补课。

 必须要说的是,两人在此事上绝对可说是尽心尽力,然而得到的结果却是不容乐观。

 先说杨修,有着杨家昔日的人脉,以及自己在学业上的专注,他很轻松的就能找到究竟是哪些大儒可能参与新一轮的科举出题,并借着袁府的资源发出重金邀请。

 然而,这些大儒们却大多婉言谢绝了杨修的邀请。

 他们深知苏曜对科举之事的重视以及此次科举舞弊案的影响,不敢轻易卷入其中,生怕因与犯官之子有所关联而惹祸上身,即便袁府开出了极为丰厚的报酬,也未能打动他们。

 更甚至,就在他行动的时候,很快就传出消息,出题大儒们将实行封闭化管理,几乎一夜之间,在众人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那些名师大儒们便消失了踪迹。

 杨修无奈之下,只能退而求其次,寻找一些在学术上稍有造诣但名气稍逊的先生来授课。这些先生虽然也尽心尽力,但终究与那些大儒们有着不小的差距,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而袁浩那边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他费尽心思邀请来的高官显贵们,在听到要为杨修作保时,大多都面露难色。有的找借口推脱有事在身,有的则直接表明不愿趟这趟浑水。

 他们都清楚,在苏曜的铁腕治理下,任何一点不慎都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

 这把袁浩气的是咬牙切齿,但是不得不说,这显然是明智的选择。

 因为,就在不为人知的地方,王凌的锦衣卫早已将一切尽收眼底:

 “大将军,袁家和杨家的人最近正四处活动,是否需要咱们出面警告一下?”

 苏曜听闻后摆了摆手,轻笑一声:“不必,且让他们折腾去吧,只要不违反规定,就无需出面干涉。”

 “科举乃国之根本,容不得纰漏,他们这般折腾,也算是给咱们查漏补缺,看看还有哪些需要完善之处。”

 没有任何政策是一经确立就完美无缺的,苏曜自然也很清楚这一点。

 故而,他一边暗中嘱咐王凌,密切关注各世家的举动,同时留意朝堂内外对科举改革的各种反应,以便从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完善科举制度。

 随着考试日期的逐渐临近,洛阳城的氛围也愈发紧张。

 不论是世家还是寒门学子,都在最后阶段进行着紧张的冲刺复习。

 最终,杨修依然还是没能找到愿意担保之人,只能无奈地看着其他考生踏入考场,将希望留待以后。

 而袁浩虽然是有做最后一搏,但临时抱佛脚终究难以有质的飞跃。

 考场上,他虽然觉得自己这次发挥已远超以往,但当揭榜之日到来之时,还是没能在榜单上看到自己的名字。

 袁浩在杨修的陪同下呆立在榜单前,呼吸急促,周围学子们的欢呼雀跃与他可谓毫无关联。

 堂堂四世三公的袁家子,竟然在这科举考试中名落孙山,成为了家族第一个无缘出仕的败者。

 而会试三甲更是有二人被寒门夺得,甚至连榜首会元的名字袁浩都没有听过!

 那三人分别是:豫州颍川戏志才,关中扶风法正,以及兖州泰山的周宇。

 这次科举揭榜的结果一经公示,很快便在朝野之间掀起了一阵惊天的波澜。

 不管是朝廷公卿,还是乡野村民,他们都心有预感,这天下的格局,要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