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华夏历史上最浓缩激烈的八年(第2页)

 萧何就不提了,他本来就以治国为主,一直都是留守后方。 

 彭越、英布已经裂土封王,都在自己的封地,并没有派兵协助。 

 刘邦此次出兵,除了要解决勾结匈奴的韩王信外(与韩信同名,乃韩襄王庶出孙子),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要以兵威震慑北方的匈奴以及可能有反志的异姓王。 

 韩信那时已经被刘邦从楚王降为淮阴侯,留在京城,不可能在将兵权交给他。 

 张良一直以来身体就不太好,自刘邦登临帝位,天下初定后,张良大多时候闭门谢客,托病不出。 

 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渐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 

 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无论是刘邦出兵匈奴还是平定各路异姓诸侯王,张良几乎没有参与任何的谋划。 

 在皇室明争暗斗的争夺太子之位时,张良也始终恪守“疏不间亲”的历史教训。 

 曹参当时则在齐地,担任刘邦庶长子刘肥的相国。 

 当时跟随刘邦一同出征的将领有:樊哙、夏侯婴、周勃、灌婴。 

 而谋臣则是陈平、娄敬。 

 樊哙是敢于冲锋的猛将先登,夏侯婴属于忠心而武艺高强的保镖,灌婴是善于指挥骑兵作战的先锋,唯一一个有统帅之才的周勃却因为率领主力步军进攻平城。 

 周勃取得平城之战的胜利后,得到消息的刘邦因此轻敌冒进,并没有等到周勃统帅主力大军到来。 

 陈平虽然跟在刘邦身边,但是他对于军事战略并不擅长,没有发现对方的计策。 

 反而另外一位谋士娄敬认为:“陛下派去了十余名使臣出使匈奴,皆言对方军中尽是老弱的士兵与瘦弱的牲畜,可以出兵攻击匈奴。 

 但是在下认为,两国交兵,有使者前来拜访,应该展示自己的长处才是。如今我们的使者只看到敌人的弱小,一定是对方故意展现出来自己的短处,必定有奇兵埋伏以至出奇制胜,我们不能率兵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