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 危急时刻,只有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第2页)

反而是袁绍这般人物,我当年研究这一段历史,至始至终看不透袁本初。

虽然历史是由胜利者来抒写,但是袁绍留给我们的谜团实在太大了,而且他每次离最终的胜利,仅仅只差那几天,或是唯一一次关键的失策,导致满盘皆输。

汉末皇权之所以在灵帝死后崩塌了,就是因为保皇的两大派系外戚、官宦在袁绍的精心策划下,同归于尽。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董卓进京,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自然是他叔父,与大将军何进共录尚书事的太傅袁隗成为百官之首,掌握政权,而袁氏三兄弟接收何进死后的遗产,掌管兵权。

董卓如果晚到京城几天,在汝南袁氏彻底掌握京城的局势与兵权后,董卓那点兵力完全翻不起任何的浪花。

即使董卓提前入京了,他并没有带来所有的嫡系部队,人数不过三千人,鲍信就曾经劝说袁绍,趁董卓入京之时,将士远来疲惫,设置伏兵击杀,必定大获全胜。

最终袁绍因为惧怕董卓这些年在并州的兵威,还是放弃了伏击对方的想法,在关键时候退缩,成为袁绍一生的缩影。

官渡之战爆发后,虽然刚开始渡过黄河,就在白马折了颜良,之后又在延津损失了文丑。

但是整个官渡之战,始终都是袁绍一方一直调动曹军,压着曹操军打。

曹操多次萌生退军许都的想法,若非身在许都的荀彧一直鼓励曹操坚守官渡,并用当年刘邦与项羽相持荥阳的事迹鼓励,曹操恐怕早已经崩盘。

袁绍最大的失误,或者说官渡之战唯一的失误,就是没有亲自救援乌巢或是亲率大军猛攻曹操的主营。

在许攸叛逃后,向曹操献出了奇袭乌巢,火烧袁绍军粮草的计策。

此时,陷入必死之局的曹操,已经顾不上许攸可能是假意投降,他没有选择了。

于是,曹操亲自带领麾下最精锐的虎豹骑奇袭乌巢。

在乌巢火起时,张郃、郭图分别献计,张郃主张救乌巢,因为他们现在最大的优势就是粮食远远超过曹军,曹操方面已经快支撑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