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落叶凋谢

第三百零八章 安西、北庭节度大使,经略大使,灯火阑珊处

 下朝以后,李隆基召李瑄到花萼相辉楼。

 这是李瑄罢相后,李隆基第一次召李瑄入兴庆宫。

 李瑄和李隆基之间,也没有冰释前嫌这一说。

 李隆基不知道,他与李瑄之间,有深层次的矛盾,无法愈合。

 再也回不到当初那样。

 而从李瑄表现出的“忠心”,李隆基以为李瑄还能为他开疆拓土。

 其实在高力士和杨国忠劝说之前,李隆基就有考虑将李瑄调往西域。

 那横推一样的统帅能力,在大食大敌当前下,不仅燃起李隆基收复羁縻州之心,也勾起李隆基的雄雄野心。

 将领胜战,也是帝王的功绩。

 “大食强大,且不知其具体的兵马部署。七郎需要多少兵马?”

 温暖的花萼相辉楼二楼,李隆基向李瑄询问道。

 “葱岭以西,兵马越多越难行。虽有战马,犹不及步兵。然大唐需要威慑西域诸国,必须长驻兵马至西域。否则西域终不能如河西一样,并入华夏。”

 李瑄隐晦地提出,确实需要大量兵马。

 河中诸国受制于大食,大唐必须在那里建立据点,并动用人力物力,凿宽山路,使两边通行时间大大缩减。

 这样大唐才能够影响河中,是经略西域的长久之策。

 就如高仙芝此次破石国一般,攻破以后,就收兵回龟兹,短暂威慑河中,只是口头臣服。

 而高仙芝一走,大食一来,河中诸国又立刻改旗易帜。

 而大唐调兵遣将,也得数月时间。

 凿宽主要道路,是一项大工程,有时候高山绝涧,必要死成千上万的人。

 而且沿途一定要有大唐的城堡,驿站。

 所以需要大量的俘虏,去开拓道路,且不是一两年就可以完成的。

 “西域钱粮有限,大唐无法养太多兵马,七郎如何看待?”李隆基问李瑄。

 “臣估算一下,只要将安西交给臣,臣可养精兵五万,有五万兵马,再给臣节制北庭的权力,哪怕大食有百万大军,臣亦不惧。”

 李瑄向李隆基请求道。

 大唐在西域只有一万四千户,共七万多汉人。

 哪怕别的国家要承担安西都护府的军政开支,也养不了多少兵马。

 而大唐不可能穿过沙漠,去运送大量粮食、布匹到西域。

 所以西域的军政财,基本上与大唐分割。

 只是每年朝廷转运一些布匹作为军饷和赏赐。

 有安西都护府大都护,和安西经略大使的头衔。

 比什么采访使,支度使,营田使,盐铁使等架起来还要好使。

 如果在西域养兵,是重中之重。

 从理论上讲,军屯最多满足一支军队七成,这还是没战事的情况下。

 不说河中地区,就大唐现在的实际控制地,就有数十个小国家。

 西域的财政是否充足,取决于这些国家,是否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