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落叶凋谢
第三百七十六章 九层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第3页)
他知道李隆基死鸭子嘴死硬,故意给李隆基一个台阶下。
李隆基一听生啊,死啊的,心惊胆战。
他敢御驾亲征,但不敢面对死亡。
如果是平民百姓,老病的时候,或许能坦然面对死亡。
但越有权势的人,越害怕死亡,不存在活够了,享乐够了。
权力的滋味,深入骨髓。
李隆基就是不愿放下权力,不想死的人。
“为苍生,我只能暂避蜀地。”
李隆基叹口气。
“圣人只能带少部分人离开,否则整个长安会乱,圣人就会有危险。”
杨国忠又向李隆基提醒道,将一些准备事宜告诉李隆基。
李隆基点了点头。
岌岌可危,他没有时间准备。
做出这个决定十分困难!
当天,李隆基下令封锁潼关失守的消息,并令人点燃骊山烽火,给长安王公大臣一种错觉。
翌日一早,李隆基到勤政务本楼召见群臣。
他再次表达自己要御驾亲征。
杨国忠没有阻拦,君臣唱双簧。
李隆基怕文武大臣不信,他任命京兆尹魏方进为御史大夫兼置顿使。
京兆少尹崔光远为京兆尹,兼西京留守,让宦官冯神威掌管宫殿的钥匙。
种种布置,使朝野以为圣人开赴潼关,与叛军决一死战。
百姓们盼望圣人御驾亲征,大杀四方。
随后,李隆基骗文武百官说仪王李璲要到剑南任剑南节度使,令剑南道开始各种物资的筹备工作。
做完这一切,李隆基没有再回兴庆宫,而是悄悄从夹城移居至大明宫。
他的亲信宦官,暗地里通知一些王公大臣、太子、皇子皇孙到大明宫居住。
不能打草惊蛇。
虢国夫人、韩国夫人等赫然在其中,她们连夜收拾金银细软。
要不是豪宅长在地上,她们会把豪宅也抗走。
她们的大张旗鼓,使一些有识之士产生忧虑。
至于宫外的妃子公主,李隆基不管不顾。
同时,李隆基让高力士传令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让他召集长安的龙武禁军,还在一小部分飞龙禁军,共三千人,又将马厩剩下的上千匹战马全部调出,护送天子行驾入蜀地。
“果然呐!果然!”
大明宫中,李亨得知潼关陷落、李贼逼近后,陡然明白李隆基为何会如此布置。
这是要逃命啊!
“圣人弃百姓于不顾,丢弃都城,尽丧军民之心,殿下的机会已至。”
宦官李静忠在李亨一旁说道。
李静忠现在还未改名为“李辅国”,他虽然长得初具人形,但是李亨最信任的宦官。
李亨不止一次夸赞李静忠能随机应变,有绝世才干。
“我哪有机会,剑南是杨国忠的地盘。到那里我要死无葬身之地。”
李亨害怕,不想去剑南。
他没有一点兵权在手,在李隆基身边如芒刺在背。
“机会在陈玄礼那里,请让老奴去拜见陈玄礼。”
李静忠向李亨说道。
“不行,陈玄礼侍奉父皇五十年,他忠心耿耿。”
李亨知道想靠陈玄礼政变几乎不可能。
“老奴不是这个意思。国家成今天这个样子,全是杨国忠和杨氏作祟。让陈玄礼帮殿下夺权肯定不行,但要是趁机除掉杨国忠,还是很有可能的。”
李静忠向李亨回答道。
“有道理,本宫当为天下除患,交给静忠去做了。”
李亨点了点头。
他心中还在更深的谋划。
李瑄的威压巨大,他想到西面就忧心忡忡,但他不甘心一直活在李隆基阴影之下。
不过他认定李瑄想到长安需要一段时间,毕竟是从金城郡而来,相距两千里。
李亨相信只有自己才能为死气沉沉的国家带来生机,重拾山河。
当晚,李静忠在大明宫中如愿见到陈玄礼,向陈玄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大胆假设如果不除掉杨国忠,圣人到剑南会被杨国忠要挟。
整个剑南都是杨国忠一手提拔到官吏,剑南的将领虽然是庸将,但他们受杨国忠的恩惠,对杨国忠马首是瞻。
陈玄礼见证山河破碎,早就不满杨国忠,于是和太子一拍即合。
他让李静忠回去代他问候太子殿下,并保证会在路途上寻找时机。
……
杨玉环已随李隆基到达大明宫。
事发突然,已经到了这种地步。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她从蜀地出,生长在洛阳,生活在长安。
明日又要回到蜀地。
听说那个男子的兵马已经到达京兆。
想到他,杨玉环每一个念头都充满苦涩。
悲伤像是一柄沉重的枷锁,束缚住她的灵魂。
她根本分不清自己的想法。
月光西倾,清辉洒落人间,透过窗口,照在杨玉环身上。
光影圣洁灵动。
“啪!”
一向喜爱月亮的她,猛然将窗户关住。
巨大的矛盾,让她陷入迷茫之中。
李隆基来到杨玉环身边,握住杨玉环的手,告诉她一切都会好起来。
“咔嚓……”
李隆基知道杨玉环喜欢月亮,又将窗户打开。
他看着天空的上弦月,发誓要韬光养晦,再回长安君临天下。
子时已过,今日为四月初十。
这一夜,无数人彻夜难眠。
看蜡炬如昼,听更漏声残。
……
凌晨,天还未亮,高力士向顶着黑眼圈的李隆基小声道:“圣人,时间到了。”
“好!”
李隆基点头,稍加整理,他与戴着帷帽的杨玉环一起走出大明宫。
这个时候,天突然下起雾蒙蒙的小雨。
但逃命之路,没有人去撑伞。
那些跟在李隆基身边的仪仗颤抖,两旁的华盖也已经倾斜。
太子、皇子、妃子、公主,杨国忠、陈希烈、魏方进、陈玄礼等,还在一些李隆基的心腹宦官、宫人拥护着李隆基出延秋门。
宫殿内宽阔的大道上,浩浩荡荡,各色华衣。
而李隆基此时手脚像麻木一样,好在冰凉的小雨拍打在脸上,让他稍微清醒,在宫人搀扶着才能走出大明宫的大门。
队伍中,若非倾城绝色的杨玉环相伴,谁也看不出这个双目无神的老人为皇帝。
那仓皇落魄写在脸上,真像一条丧家之犬。
谁能想到,这是天下的至尊?
王公贵族和皇子皇孙们知道潼关被攻破,他们眼睛布满血丝,想要快步,担心晚了会被叛军追上。
但李隆基的余威还在,没有人敢超过他。
等天亮的时候,李隆基才出延秋门。
好在大明宫不在长安,暂时未惊动长安百姓和王公大臣。
别看跟随李隆基后面的人不少。
实际上只占长安王公的十分之一不到。
兴庆宫、太极宫的数以千计宫人,都要留给叛军。
八千宫女、教坊美女,那些梨园佳人,一旦被叛军闯入长安,结局可想而知。
出延秋门后,李隆基和杨玉环被扶上龙辇。
其余王公贵族纷纷上车,开始南逃之路……
龙武军和飞龙禁军步骑掩护着他们撤离。
这些队伍中,唯有“四杨”携带着一车车金银珠宝。
她们还舍不得,放不下。
大明宫渐行渐远,李隆基惆怅地在龙首原回望一眼。
蒙蒙细雨,笼罩着队伍前行……
李隆基一听生啊,死啊的,心惊胆战。
他敢御驾亲征,但不敢面对死亡。
如果是平民百姓,老病的时候,或许能坦然面对死亡。
但越有权势的人,越害怕死亡,不存在活够了,享乐够了。
权力的滋味,深入骨髓。
李隆基就是不愿放下权力,不想死的人。
“为苍生,我只能暂避蜀地。”
李隆基叹口气。
“圣人只能带少部分人离开,否则整个长安会乱,圣人就会有危险。”
杨国忠又向李隆基提醒道,将一些准备事宜告诉李隆基。
李隆基点了点头。
岌岌可危,他没有时间准备。
做出这个决定十分困难!
当天,李隆基下令封锁潼关失守的消息,并令人点燃骊山烽火,给长安王公大臣一种错觉。
翌日一早,李隆基到勤政务本楼召见群臣。
他再次表达自己要御驾亲征。
杨国忠没有阻拦,君臣唱双簧。
李隆基怕文武大臣不信,他任命京兆尹魏方进为御史大夫兼置顿使。
京兆少尹崔光远为京兆尹,兼西京留守,让宦官冯神威掌管宫殿的钥匙。
种种布置,使朝野以为圣人开赴潼关,与叛军决一死战。
百姓们盼望圣人御驾亲征,大杀四方。
随后,李隆基骗文武百官说仪王李璲要到剑南任剑南节度使,令剑南道开始各种物资的筹备工作。
做完这一切,李隆基没有再回兴庆宫,而是悄悄从夹城移居至大明宫。
他的亲信宦官,暗地里通知一些王公大臣、太子、皇子皇孙到大明宫居住。
不能打草惊蛇。
虢国夫人、韩国夫人等赫然在其中,她们连夜收拾金银细软。
要不是豪宅长在地上,她们会把豪宅也抗走。
她们的大张旗鼓,使一些有识之士产生忧虑。
至于宫外的妃子公主,李隆基不管不顾。
同时,李隆基让高力士传令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让他召集长安的龙武禁军,还在一小部分飞龙禁军,共三千人,又将马厩剩下的上千匹战马全部调出,护送天子行驾入蜀地。
“果然呐!果然!”
大明宫中,李亨得知潼关陷落、李贼逼近后,陡然明白李隆基为何会如此布置。
这是要逃命啊!
“圣人弃百姓于不顾,丢弃都城,尽丧军民之心,殿下的机会已至。”
宦官李静忠在李亨一旁说道。
李静忠现在还未改名为“李辅国”,他虽然长得初具人形,但是李亨最信任的宦官。
李亨不止一次夸赞李静忠能随机应变,有绝世才干。
“我哪有机会,剑南是杨国忠的地盘。到那里我要死无葬身之地。”
李亨害怕,不想去剑南。
他没有一点兵权在手,在李隆基身边如芒刺在背。
“机会在陈玄礼那里,请让老奴去拜见陈玄礼。”
李静忠向李亨说道。
“不行,陈玄礼侍奉父皇五十年,他忠心耿耿。”
李亨知道想靠陈玄礼政变几乎不可能。
“老奴不是这个意思。国家成今天这个样子,全是杨国忠和杨氏作祟。让陈玄礼帮殿下夺权肯定不行,但要是趁机除掉杨国忠,还是很有可能的。”
李静忠向李亨回答道。
“有道理,本宫当为天下除患,交给静忠去做了。”
李亨点了点头。
他心中还在更深的谋划。
李瑄的威压巨大,他想到西面就忧心忡忡,但他不甘心一直活在李隆基阴影之下。
不过他认定李瑄想到长安需要一段时间,毕竟是从金城郡而来,相距两千里。
李亨相信只有自己才能为死气沉沉的国家带来生机,重拾山河。
当晚,李静忠在大明宫中如愿见到陈玄礼,向陈玄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大胆假设如果不除掉杨国忠,圣人到剑南会被杨国忠要挟。
整个剑南都是杨国忠一手提拔到官吏,剑南的将领虽然是庸将,但他们受杨国忠的恩惠,对杨国忠马首是瞻。
陈玄礼见证山河破碎,早就不满杨国忠,于是和太子一拍即合。
他让李静忠回去代他问候太子殿下,并保证会在路途上寻找时机。
……
杨玉环已随李隆基到达大明宫。
事发突然,已经到了这种地步。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她从蜀地出,生长在洛阳,生活在长安。
明日又要回到蜀地。
听说那个男子的兵马已经到达京兆。
想到他,杨玉环每一个念头都充满苦涩。
悲伤像是一柄沉重的枷锁,束缚住她的灵魂。
她根本分不清自己的想法。
月光西倾,清辉洒落人间,透过窗口,照在杨玉环身上。
光影圣洁灵动。
“啪!”
一向喜爱月亮的她,猛然将窗户关住。
巨大的矛盾,让她陷入迷茫之中。
李隆基来到杨玉环身边,握住杨玉环的手,告诉她一切都会好起来。
“咔嚓……”
李隆基知道杨玉环喜欢月亮,又将窗户打开。
他看着天空的上弦月,发誓要韬光养晦,再回长安君临天下。
子时已过,今日为四月初十。
这一夜,无数人彻夜难眠。
看蜡炬如昼,听更漏声残。
……
凌晨,天还未亮,高力士向顶着黑眼圈的李隆基小声道:“圣人,时间到了。”
“好!”
李隆基点头,稍加整理,他与戴着帷帽的杨玉环一起走出大明宫。
这个时候,天突然下起雾蒙蒙的小雨。
但逃命之路,没有人去撑伞。
那些跟在李隆基身边的仪仗颤抖,两旁的华盖也已经倾斜。
太子、皇子、妃子、公主,杨国忠、陈希烈、魏方进、陈玄礼等,还在一些李隆基的心腹宦官、宫人拥护着李隆基出延秋门。
宫殿内宽阔的大道上,浩浩荡荡,各色华衣。
而李隆基此时手脚像麻木一样,好在冰凉的小雨拍打在脸上,让他稍微清醒,在宫人搀扶着才能走出大明宫的大门。
队伍中,若非倾城绝色的杨玉环相伴,谁也看不出这个双目无神的老人为皇帝。
那仓皇落魄写在脸上,真像一条丧家之犬。
谁能想到,这是天下的至尊?
王公贵族和皇子皇孙们知道潼关被攻破,他们眼睛布满血丝,想要快步,担心晚了会被叛军追上。
但李隆基的余威还在,没有人敢超过他。
等天亮的时候,李隆基才出延秋门。
好在大明宫不在长安,暂时未惊动长安百姓和王公大臣。
别看跟随李隆基后面的人不少。
实际上只占长安王公的十分之一不到。
兴庆宫、太极宫的数以千计宫人,都要留给叛军。
八千宫女、教坊美女,那些梨园佳人,一旦被叛军闯入长安,结局可想而知。
出延秋门后,李隆基和杨玉环被扶上龙辇。
其余王公贵族纷纷上车,开始南逃之路……
龙武军和飞龙禁军步骑掩护着他们撤离。
这些队伍中,唯有“四杨”携带着一车车金银珠宝。
她们还舍不得,放不下。
大明宫渐行渐远,李隆基惆怅地在龙首原回望一眼。
蒙蒙细雨,笼罩着队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