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雨落未敢愁

第911章 敕封秦王,汉有大志!(第2页)

 

“真有这事?那龟兹国可是西域强国啊!”前排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颤抖着胡须,浑浊的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老周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笑,折扇“唰”地展开,扇面上“舌战群儒”四个金字在晨光中若隐若现:“老伯,这还有假?军报昨日刚到,陛下都下旨封二皇子为秦王了!您且听我细细道来——”

 

说着,他压低嗓音,绘声绘色地讲述起刘璿如何巧用计谋,分化西域诸国,又怎样在沙场上以少胜多,杀得鲜卑丢盔弃甲。

 

楼下街道上,往来行人也被这喧闹吸引。

 

卖糖葫芦的老汉挑着担子驻足,串儿上的山楂在寒风中裹着晶莹的糖霜;几个孩童追着风奔跑,红扑扑的脸蛋冻得发紫,嘴里却不住念叨“秦王、秦王”。

 

就连平日端庄的妇人,也三三两两地聚在街角,一边纳鞋底,一边交头接耳。

 

“听说秦王殿下方才束发,就有这般本事,真是虎父无犬子啊!”一位身着粗布麻衣的中年妇女感叹道,眼中满是艳羡。

 

“可不是嘛,关家的外孙,能差得了?”另一位妇人抿嘴笑道,“想当年,关将军过五关斩六将,威震华夏,这秦王殿下,怕是比他外公还要厉害!”

 

而此时的长乐宫,却是另一番光景。

 

重重宫墙内,梅花暗香浮动,积雪压弯了竹枝。

 

关银屏的寝殿内,鎏金暖炉烧得正旺,熏得屋内暖意融融。

 

铜镜前,身着鹅黄襦裙的关银屏正对着镜子簪花。

 

宫女翠儿捧着漆盘,盘中放着一支精巧的金步摇,上面缀着的珍珠和碎玉在烛光下闪闪发亮。

 

“娘娘,这支步摇配您这身衣裳再好不过了。”翠儿笑着说道。

 

关银屏接过步摇,正要往发髻上插,忽听得门外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贴身侍女秋荷满面喜色地跑进来,气喘吁吁地喊道:“夫人!天大的喜讯!二皇子殿下在西域大获全胜,陛下已封他为秦王了!”

 

手中的金步摇“当啷”一声坠地,碎玉溅在织锦裙裾上。关银屏呆坐在梳妆台前,半晌说不出话来。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记得刘璿幼时,总爱缠着她讲外公关羽的故事,小小的人儿睁着大眼睛,听得入神,眼中满是崇拜与向往;稍大些,便跟着军中将领学习骑射,摔得浑身是伤也从不喊疼;如今,竟能在西域立下如此赫赫战功,独当一面。

 

“我的儿……”关银屏忽而掩面而笑,泪水却从指缝间滑落,打湿了精致的妆容。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巍峨的宫墙,嘴角的笑意怎么也止不住,“终是不负关家将门虎种!你外公在天有灵,也该欣慰了……”

秋荷和翠儿对视一眼,也跟着红了眼眶。“夫人,咱们该好好庆贺一番!”秋荷说道。

 

关银屏点了点头,转身吩咐道:“去,开始准备皇儿爱吃的点心,再让人将我房中的那坛女儿红取来。等殿下回朝,我要亲自为他接风!”

 

此时,寒风掠过宫墙,吹落枝头的积雪。

 

远处,太极殿的飞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也在为这一喜讯而闪耀。

 

炎兴四年春。

 

秦王凯旋归朝。

 

城门处,百姓们踮着脚尖翘首以盼,孩童骑在大人肩头,手中挥舞着自制的小彩旗。

 

当那支披着霜雪的玄甲骑兵队出现在视野尽头时,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响彻云霄,惊起了城楼上栖息的白鸽。

 

刘璿端坐在高头大马上,玄色披风上还凝结着西域带来的沙尘,肩头却已落满了洛阳城的银杏叶。

 

他望着熟悉又陌生的宫墙,记忆突然闪回到出征那日——那时的他,不过是失意士的皇子,而如今归来,马蹄踏过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西域的腥风血雨。

 

太极殿内,铜炉中燃烧着安息进贡的香料,袅袅青烟在蟠龙柱间缭绕。

 

刘禅斜倚在龙榻上,脸色未变,依旧是波澜不惊的模样。

 

当刘璿踏入殿内,重重的脚步声让他抬头,四目相对的刹那,仿佛时光倒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