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2章 德农(第2页)

  相信他,尊重他。

  这一点,徐良都做不到。

  “关于店面的经营。

  三级直营店(镇级)缩减面积,只做农药、化肥、农膜、喷雾器等常用农资的零售。

  二级直营店(县级)增加农机、园林机械的零售,并提供农作物疾病诊断服务。

  一级直营店(地级市),在经营范围上跟二级店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增加了一个物流中转的功能。”

  徐良点了点头,他也是农村的,很清楚农村常用哪些农资。

  三级店面的设置很合理。

  大型农机这种东西,一个县里有一个销售点就够了。

  多了也是浪费。

  “二级店的农作物疾病诊断你打算怎么运作?”

  “如果农民拿着枝叶、土壤来我们店面,那么三十块钱就可以做病理鉴定,而且我们还会给出详细的诊疗方案。

  如果是下乡,一百块钱。”

  徐良笑着摇了摇头,“你这套方案估计很难盈利。……不信?”

  “徐总,我不是不相信您,但农作物病虫害是绕不过去的,农民为了保增收,肯定会格外注意,几十块钱的花销,比起几万块钱的收入,完全是九牛一毛。”刘强西道。

  “你说的没错。比起一年的收成,别说几十块钱,就是几百块钱的花销都是小钱。但你忽略了一点。

  农村的病虫害基本就那么几种。

  农民又不傻,时间长了他们自己就会判断,然后直接去农资店拿药。  
  就像我们普通人感冒发烧,自己就知道该买什么药。

  他们不会再另外花钱花时间跑到县城去。

  即便有,也很少。

  我家里就是种地种大棚的,在我的印象里,我爸妈从来没去看过农作物诊疗。”徐良道。

  他小的时候还记得镇上有提供这种服务的店,而且还配备了显微镜,搞得像模像样,但那是九十年代。

  进入千禧年后直接消失了。

  他不清楚具体原因,但如果赚钱的话,相信肯定不是这个结果。

  “这样吧,你先弄几个试点,看看效果再决定是不是全公司推广。”

  刘强西点头答应下来。

  心里也松了口气。

  他还真怕徐良仗着自身的经验,直接给他否了。

  农作物诊疗如果发展起来,会成为德农农资连锁的卖点和重要赢利点。

  他不想轻易放弃。

  “屯河农业,限于华夏的土地现状,我们很难增加农业用地的面积,所以主要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

  在德隆时代,屯河农业在疆省开辟了四个大型农场,掌握着40万亩土地,种植西红柿、枸杞等经济作物。

  但德隆的这些土地,是在荒地上开辟出来的现代化农场,也是类似以色列的节水农业。

  这种农场投资成本较高。

  而且很难大规模推广。

  毕竟疆省的水资源有限。

  德农接手后,又投资上千万,成立了两个10万亩农场。

  但荒地想变成高产农地,可不是有水就行。

  还需要投入各种有机物增加营养,把沙土变成农作物可以生长的土壤。

  在有充足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这个过程也需要三四年的时间。

  单纯靠种地收回成本太难了。

  这也是刘强西想做深加工的原因。

  不过发展深加工也不只是他自己的主意,德隆时代的屯河农业就有这个想法,只是他们把绝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了金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