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4章 暗光纤(第2页)
“我怎么不知道?”
“你当时不在美国,又不是什么大事,我就没跟你说。”
“怪不得我不知道呢。”
“那明天你去吗?”
看着女人期望的眼神,徐良也不好意思说不去。
“上次不在美国没去也就算了,这次既然在,我肯定去给你捧场。不过你也知道我这个人不喜欢迎来送往。
就不上台了。
在下面找个位置,安安静静的看着你就行。”
虽然有点小遗憾,但海伦还是很高兴的点了点头。
只要男人答应就好。
她很乐意分享自己的成就给自己最在意的人。
大概想法跟‘女为悦己者容’是一样的。
——
第二天,徐良起床后,还在思考海伦说的暗光纤。
现在还好,互联网虽然在高速发展,其实对光纤的需求远没有十几年后那么高。
当移动时代来临,那才是真正光纤需求的爆发期。
不过‘暗光纤业务’只能在国外玩,国内电信公司不允许私营。
这也是为什么土豆、优酷、六间房、56.、搜狐视频、企鹅视频、爱奇艺到现在的b站和西瓜视频,前赴后继的想成为华夏的youtube,却始终不成功的根本原因。
不是技术,不是内容,不是时常,更不是什么运营模式。
归根结底还是钱!
华夏所有存在过的视频网站,除了乐视之外,都曾在某个阶段里想把自己打造成“华夏的youtube”。
但它们不是失败了,就是正在迈向失败。
youtube是什么?
在用户的眼里,youtube是开放的视频社区,是可以跳过广告的大慈善家,是功能设计一流的顶级产品,是如抖音一般精准的长视频推荐流。
youtube是所有视频用户的应许之地。
所有长视频网站如果体验不好,一定是因为它“不像youtube”。
但 youtube不是慈善组织,作为一门生意,youtube的本质是什么?
是精准的广告投放吗?
是超高比例的创作者分成计划吗?
是厉害的自制频道吗?
都不是。
youtube的商业逻辑很简单:一个几乎不用交网费的视频网站。
为什么此前华夏的视频网站做 ugc或 pugc都失败了?
因为服务器和带宽成本扛不住。
为什么抖音 2016年刚上线的时候只允许 15秒短视频?
因为服务器和带宽成本扛不住。
为什么微信朋友圈到 2019年年末才从允许 10秒短视频,上升到依然捉襟见肘的 15秒短视频?
因为服务器和带宽成本扛不住。
华夏视频网站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优酷与土豆,以ugc(用户分享内容)加长视频正版内容的混合模式;
第二类是以56网、酷6为代表的ugc模式,专注用户分享内容和互动;
第三类是以爱奇艺、企鹅视频、搜狐视频等为代表的正版高清派;
第四类是以激动网、第一视频为代表的视频资讯类。
现在回顾,你会发现第三类以正版内容为主的视频网站成为了目前的主流,
第一类里ugc和正版剧集都要做的优酷土豆合并之后,事实上也成了第三类。
第二类以ugc、pgc和社区为主的视频网站已经死绝了……
哦,不对,是死了一轮,现在b站是第二轮。
为了平衡高额的用户成本,b站开始会员购、直播、广告、游戏和用户特权,不断拓展商业模式。
虽然盈利了。
但老用户不满了。
质疑它过度商业化。
不再是自己那个青睐的,清纯美丽的‘小破站’了,用户不断流失。
所以,它能活多久还是一个问题。
那youtube为什么就不同呢?
要解释这件事,我们先从国内的网络环境说起。
如果上网足够早,应该记得国内互联网联通用户和电信用户之间互相访问、传文件、打语音或视频是很慢的。
直到现在,国内部分网游还分电信服、联通服、移动服。
原因是即便华夏的运营商都是国企,但各公司之间仍然独立核算。
它们各自建自己的基础设施(以前是),相当于形成的是“几个物理上的网”。
你作为一个联通用户,你给联通交的上网费是用于访问挂在联通网上的那些资源。
无论是你和一个电信用户聊天,还是从挂在电信机房里的网站下载内容,都有一半是在使用电信的基础设施。
所以理论上,你还得给电信交钱。
但是,这事儿不能做太绝,不然就真成两张网了。
所以,联通和电信之间会签一个协议,这个协议在国内被提及的比较少所以没有名字。
在国外就叫 peering agreeworks就曾发布一份报告称“youtube带宽成本几乎为零”。
依据是在当年,youtube作为几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视频网站,在拥有1000亿播放量的情况下,流量只占全网流量的6%。
你球第一大视频网站,2017年月活超过 15亿,每月播放视频 9亿小时,却只占互联网流量的 17.31%。
在随后的每一年里,youtube在公网上的流量占比都远比 coflix已占北美上下行总流量的 32.39%,而 youtube仅占 13.25%。
无疑,没有像 google peering这样为 youtube提供的免费带宽(或者说对运营商议价能力),“成为华夏的 youtube”无异于痴人说梦。
因为,对运营商议价能力,改变的不只是成本,还有视频网站的竞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