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1章 房地产基金(第2页)

 

许加印连忙答应下来。

 

三天的时间也不长,他等得了。

 

“对了,徐总。这是淡马锡他们给恒太开的条件,您有兴趣的话可以带回去一并看一下。”

 

徐良看在眼里微笑道。

 

“许先生是个聪明人。”

 

拿出三家投资机构的条件,示之以诚。

 

确实能争取极佳的印象分,提高谈判的成功率。

 

当然,许加印还有另一层意思。

 

这是我的底线。

 

你们要是太过分,我就选别人。

 

“您过奖,在您面前我只是末学后进,以后还希望您能多多提携。”

 

徐良笑了笑,看着走过来的服务员。

 

“菜来了,先吃饭。”

 

“对对,吃饭。”

 

——

 

“投资4亿美金,占股三分之一,12亿美金投后估值。

 

从恒太的提供的资料来看还是能投的。

 

就是负债比太高了,都接近86%了。

 

一旦碰到房地产回调,恒太很大概率资不抵债。”

 

香江汉华国际中心顶层,董事长办公室里,孙振平不停翻看手中的文件道。

 

“所以你的意思是不投?”

 

“不,我觉得完全可以尝试一把。

 

现在内地虽有有政策调控,但城市化进程远没有结束,房地产的红利至少还可以吃十年。”

 

孙振平道。

 

徐良没有答话,他端着茶杯,站在落地窗前,眺望着港岛中环壮观而又美丽的天际线,再联想那一处处狭小的笼屋,这就是港岛的真实社会折叠。

 

徐良忽然道:“全华夏香江的房地产应该是最高的。”

“中环这边房价一平尺已经突破10万港币,新界那边也突破2万,内地京城和魔都一线核心地段的房价才跟新界持平。”孙振平道。

 

徐良缓缓点头。

 

“再过十年,内地的房价大概就跟今天的香江差不多了。”

 

孙振平张了张嘴,最后还是没开口。

 

房价跟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他不认为十年后的内地能比得上香江,二十年,甚至三十年还差不多。

 

徐良没继续这个问题,走到沙发旁坐下来。

 

“三家机构开给恒太的条款你看完了吧?”

 

“看完了,一如既往的黑。”

 

在徐良旁边的沙发上坐了下来,孙振平放下文件后道。

 

“除发行的优先股要求恒太支付每年5%的股息外,还涉及对赌。

 

恒太若在2008年之前上市,投资者按照上市发行价计算的最低回报率为30%;此后每推迟半年上市,最低回报率提高10%。

 

倘若达不到上述最低回报率,恒太的大股东许加印需要向投资者转让一定数目的恒太股权,以确保投资者获得最低回报。

 

我们如果投资恒太,最低回报率设置可以定低一点,或者取消派发股息要求。

 

我想,许加印之所以把淡马锡他们三家的条件告诉我们,所图的就是希望我们能开出更好的条件。”

 

徐良微微颔首,投资机构不是开善堂的。

 

通过他们给许加印开出的这些条款,就能管中窥豹,哪怕是一家准上市公司,没有话语权的话,还是要让资本宰割。

 

“你看第二条没有?”徐良问道。

 

“看了,三家机构承诺可以提供一笔5亿美金的结构担保贷款融资,供恒太上市前突击业绩。

 

但其中1\/3的贷款需于上市后立即归还,剩余贷款在上市后15个月内还清。

 

利息或者叫回报率也是真的黑。

 

19%,完全是高利贷。

 

不过只要恒太能顺利上市,市值较眼下翻个几倍,那么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大赚。”

 

徐良点了点头:“四亿加五亿,就是九亿美金,对我们来说也不算小数目。

 

不过这么多钱砸在恒太身上,从回报率上讲,你觉得值吗?”

 

孙振平凝眉思索片刻。

 

“徐总,汉华现在不缺资金,缺的反而是项目。

 

恒太算不上s级,但b+级还是够的。

 

而且恒太是地产公司,有实打实的资产支撑。

 

即便碰到房地产回调,恒太破产了,他剩下的资产也足以让我们收回大部分投资。

 

从风险上讲,他比互联网公司更小。”

 

顿了一下。

 

“徐总,能不能把恒太的项目交给香江办公室?”

 

“为什么?”

 

“我想拓展一下香江办公室的业务。”

 

汉华旗下各大办公室基本都包含风投、私募股权、对冲三大业务。

 

位于亚洲的汉华各大办公室还包含投行业务。

 

但香江太小了,因为港股的关系,私募股权和对冲发展的不错,但风投很难拿到什么好项目。

 

恒太的案子虽然不算顶尖,但也不错了。

 

不过徐良很快就发现自己猜错了。

 

“我打算在香江办公室旗下成立一支‘房地产机会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