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2章 德农(第3页)

 

根本没有资金来推进这件事。

 

“今年我们开发深加工的产品暂时规划为四种,西红柿、枸杞、大枣和杏。”

 

四种产品都是屯河农业基础深厚的产品。

 

尤其是西红柿,在德隆时代就已经拥有12家番茄加工厂,可年产大包装番茄酱30万吨,番茄粉5000吨,番茄红素10吨的能力,是世界第二大番茄企业。

 

杏酱虽然差了点,但也有年加工10万吨鲜杏,浓缩杏浆3500吨的能力。

 

“开发屯河品牌的番茄酱、番茄干、袋装枸杞、大枣干、杏酱等初加工产品,延长价值链,创造更多的营收。”刘强西继续道。

 

“疆省有丰富的干果资源,除了之前提到的,还有葡萄、核桃等,屯河农业可以立足在这些资源上开展深加工。”徐良道。

 

“我们也是这么想的,不过今年我们只打算先开发西红柿、枸杞、大枣和杏,等有了一定的经验,也赚到钱了,再考虑更进一步。”

 

“不贪大求全,稳步向前迈进。不错。

 

不过,屯河农业的根基是农场,在不断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开发之余,也要不断开拓公司旗下的农场面积。”

 

刘强西道:“徐总,在疆省开发农场的成本太高了,20年的租赁期内,我们很难赚到多少钱。

 

同样的资金如果投在其它方面,会获得更高的回报。”

 

华夏的土地租赁期最长就是20年。

 

20年后,即便再重新租赁,农地的租赁费也远高于荒地。

 

这意味着租赁成本大大提高了。

 

“老刘,经商这么多年,我悟出最大的一条真理就是:不管任何事情,都要给自己留有一定的余地。

 

虽然现在看,我们掌握着国内西红柿、大枣等农产品,最大的一条零售渠道。

 

但我们也不是没有竞争对手。

 

即便是我们最有把握的西红柿领域,也有新中基。”

 

疆省西红柿领域有两家巨头。

 

一家是屯河,另一家就是装修起家的兵团企业新中基。

 

这家公司从90年代中期开始做农产品进出口贸易。

 

创始人刘一观察到独联体国家的番茄消耗量相当可观,是个不错的商机。

 

于是他重资请罗兰贝格,为其提供了一份番茄酱行业咨询报告,经过调研和判断,正式筹建了新中基的第一座番茄酱生产厂。

 

2000年,新中基借着兵团指标上市,开始从多元化经营向番茄产业聚焦。

 

随着新中基、屯河入场,华夏的番茄产业从生产经营阶段走向了资本为王阶段。

 

借助资本市场输送的弹药,两家公司控制了疆省70的番茄加工产能,番茄酱产量四年翻了四番。

 

2001年,屯河成为仅次于美国晨星的世界第二大番茄加工企业,由兵团支持的新中基位列华夏市场第二。

 

不过,华夏番茄行业发展的背后,真正赚到大便宜并不是华夏,而是意大利人。

 

意大利是全球赤金贸易中最具影响的力量,也是番茄加工产业的最重要推手,这得益于三个因素:战争、移民和老墨墨索里尼。

 

本章完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