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7章 华尔街,没有慈善家(第2页)

 

这位曾被英国《金融时报》评选为全球十大基金经理,其管理的全球性基金在全世界数百只同类基金中连续三年位列收益率第一。

 

接触一圈下来,徐良发现华人在美国主流金融界混的也不怎么样。

 

在投行、对冲基金、商业银行领域,几乎全都是打工仔。

 

就只有创办前沿基金的黎彦修一个稍微有点体量的创业者,或者说老板嘛。

 

至于吴建民、孙启诚这些银行家,都是移民二代、三代了。

 

而且全都来自于港台地区。

 

与汤晓东、黎彦彦等大陆来的华人、华侨不是一个圈子,出席白天的会议就算给面子了,没来参加晚上的酒会。

 

这也是美国华人社会的真实写照了,四分五裂,小圈子无数。

 

逗留一番后,徐良和楚刚、林君瑞离开了酒会现场,来到了曼哈顿的一家高端中餐馆——齐鲁盛宴。

 

光听店名,就知道几位银行家是用了心的,特地迎合徐良口味。

 

包厢内,一群人围着一张大圆桌坐着,桌上摆满了九转大肠、一品豆腐、葱烧海参等齐鲁名菜。

 

徐良吃着感觉还不错,不是那种阉割过的中餐。

 

几位银行家就有点无从下口的感觉了,只夹面前几道比较清淡的菜肴。

 

“徐总,还合你口味吧?

 

我打听过,这家店的鲁菜大厨是从京城请来的,还是你们齐鲁人。”

 

徐良微笑道。

 

“吴总有心了,口味很不错。”

 

“您满意就好,吃菜,吃菜。”一群人笑吟吟的招呼道。

 

等酒过三巡,吴建民终于进入了正题。

 

“徐总,你觉得美国银行业会再次爆发风险吗?”

 

徐良笑呵呵道:

 

“对于这个问题,我相信各位心里应该都有一个答案,次级贷款的真实情况,各位应该比我这个外行更清楚。”

 

“徐总,你谦虚了。”

 

说话的是国泰银行的ceo郑家发,一个六十来岁的清瘦小老头。

 

这位银行家居然还是杨振宁的弟子,并且还是应用物理博士,曾经的梦想是获得诺贝尔奖,后来杨振宁说他没有天赋,就只好回家继承父亲投资担任股东的国泰银行了。

 

国泰银行被郑家发经营的不错,十几年前就在纳斯达克上市了,总资产60多亿美元,在美国有近40家分行,实力比华美银行稍弱。

 

2004年清华大学设立了“杨振宁讲座基金”,基金第一个捐赠人就是郑家发,捐赠了100万美元。

 

同时郑家发还在洛杉矶设立了奖学金,每年奖励六名到南加州地区留学的优秀华夏留学生5000美元。

 

郑家发叹道:“我们其实还好,在cdo上面的投资不多,即使价值全部清零了,也不会伤筋动骨。”

 

吃人嘴短,徐良没有白嫖的习惯。

 

“那就好,在我看来,cdo的风险最好早点出清,现在痛远比以后痛要损失小。”

 

“感谢徐总今天这番善意的建议了,以后有用得着的地方,尽管吩咐。”

 

国宝银行的孙启诚笑着说道,这老头比郑家发年纪很大,已经72岁了,仍然奋斗在工作第一线。

 

或许因为是出生在华夏的缘故,这老头对华夏还是有感情的,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还曾写信给铁相献计献策。

 

吴建民点头附和:“没错,说到底咱们都是炎黄子孙,华人在美国打拼很是不易,理应团结。”

吃完饭,又与几位华人银行家交谈了一番后,徐良带着楚刚、林君瑞告辞离开了。

 

——

 

次日。

 

楚刚在tcfA的主题演讲登上了几家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

 

“私募巨头汉华坚定看空后市,认为次贷的风险仍在扩散,并推测参与了次贷债券衍生品交易的金融机构亏损达到了一个天文数字,等下一个财报季来临,次贷风暴将上升一个档次。”——《华尔街日报》

 

“金融大鳄汉华一改往日低调风格,旗下明星基金经理就次贷风险一事高调发声,认为各国救市行为都效果有限,下半年将爆发巨大的金融系统风险,甚至可能波及实体经济。”——《经济时报》

 

“凛冬将至!汉华对市场发表悲观预言:华尔街最寒冷的冬天要来了,寒冷程度直追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大家注意防寒保暖。”——《纽约时报》

 

……

 

坐在格林威治1184号的超大办公室里,徐良滑动鼠标,浏览起了各大主流财经媒体今天的新闻报道。

 

汉华又抢了一回头版头条。

 

不过楚刚代表汉华发表的那番言论还是挺有话题性的,这或许才是各大财经媒体广泛报道和转载的主因。

 

徐良随即又看了看评论区,乐了。

 

“华夏佬预测金融风险?老兄,今天不是愚人节吧?华夏人也懂金融?”

 

“华夏人数学比较好,或许他们计算出了什么了不起的结果呢?”

 

“因为只懂数学,所以华夏人只能在华尔街干一些分析员的工作。”

 

“汉华已经是千亿美元资管规模的顶尖私募,青龙基金、太平洋基金名震全球,要客观公正看待这家公司。”

 

“我敢打赌,这个推测如果是某家白人基金发出来的,绝不是现在这种评论。”

 

……

 

徐良发现评论区观点大概分成三派,一派对汉华提出来的预测嘲讽、不屑;一派保持中立,认为可以等待时间验证;还有一派强烈支持。

 

三方人马吵作一团,还转移话题到了人种上面。

 

不过没有咒骂之类的话,因为几大财经媒体都有人工审核员,评论都是经过审核后才放出来的。

 

不过几大财经媒体用心还是挺险恶的,只不放出谩骂的评论,但其他的嘲讽、驳斥汉华的评论都放了出来。

 

或许这样更有话题性,可以拿来炒热度吧?

 

当然,财经媒体怎么也不会吃亏的,如果汉华预测成功,跟在后面唱赞歌便是。

 

关闭了新闻网页,徐良开始查看工作邮件。

 

这时,他突然接到了张雷的电话,对方在电话里说,想带两个人来拜访他。

 

徐良简单考虑了一下就同意了。

 

汉华投资的所有影子基金里,张雷的高瓴是他最看好的几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