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2章 戴氏三兄妹(第2页)
不过我们企业不涉及材料这一块儿,不好招募他。”
这人可是纳米材料领域的顶级大牛。
1993年获得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学士学位。
1997年获得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
1999年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
2001年至2004年连续获得美国阿尔弗雷德斯隆奖。
2003年被美国“技术评论”杂志列入世界100位顶尖青年发明家。
2004年获得美国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大奖,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人。
2007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沃特曼奖。
1971年出生的他到现在还不到四十岁,但已经荣誉满身。
可见其有多牛叉。
“老卢,这你就错了。杨培东不只是纳米材料领域的顶尖科技学家,还擅长纳米电子学,我们昆仑工业有能源事业群,跟他专业相当对口。”
卢正雄讪笑,“关键是我们无法提供顶级的科研环境,有些科学家对这个很看重,想拿诺贝尔。”
徐良叹了口气。
卢正雄说的也是现实问题。
昆仑工业集团虽然在他持续不断砸钱的情况下,已经是华夏最顶级的工业集团,放到全球也是行业前列。
但底蕴太薄弱了,跟美国这些顶级大学,以及ib、英特尔、微软等顶级公司确实不能比。
关键是,很多顶尖的科研设备,西方是对华夏禁运的,你有钱都买不到。
“他留在美国大学里,长远来看,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上一世中美贸易战开始后,老美眼看传统手段不管用,开始无所不用其极。
对全美的华人科学家进行审查。
那些跟华夏国内科研机构有关系的顶级科学家,要么彻底跟东方切割,要么被fbi抓紧去。
白色恐怖下,所谓的科研环境完全就是个笑话。
雷俊不明白他的意思,笑道:“人各有志,自己的选择就得承担后果,好坏都与旁人无关。”
徐良笑着点了点头。
如果不是昆仑工业集团严重缺乏顶级科学家,徐良才懒得管别人怎么选。
只是现在国内的人才还没成长起来,为了公司的未来,他不得不尽可能多的吸收硅谷华人科学家。
哪怕对方不愿意回国,只要能加入昆仑工业的硅谷实验室,也能榨取一定的价值。
晚上九点左右,整个宴会便散场了。
回到家。
海伦还没休息。
“怎么没睡”
“这不是等你吗。”
徐良来到她身边坐下。
女人很自然的靠到了他怀里。
“今天的晚宴怎么样挖到你想要的人才了”
“都是一些在各行各业声名卓著的人物,让他们放弃现有的事业跳槽,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总要周旋一段时间,才能开结果。”徐良道。
“要不要facebook集团收购一家芯片公司”
她也清楚昆仑工业在芯片方面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