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军粮问题解决了(第2页)

待下一轮丰收时节,大明七成百姓定能吃上饱饭!

“三千斤!一亩地年产量竟能有三千斤!”

朱元璋闻言,先是一声惊叹,随即看向苏河,语气带着几分嗔怪与赞许:

“你这小子,此番倒是给大明送来了一根救命的绳索!不过咱记得,你先前说过,这红薯若种得好,亩产能到五千斤乃至万斤,怎么如今才三千斤?”

朱元璋素来心思缜密,凡事过目不忘。

当初苏河向他引荐红薯,还派沈万三前往吕宋国引种时,明明说过红薯最高亩产可达万斤。

如今实际产量与预期还差着三倍,他自然要问个明白。

苏河面对朱元璋的疑问,依旧从容不迫,耐心解释道:

“陛下,这事儿我之前没跟您掰扯明白,想让红薯亩产飙到一万斤,得持续优化薯苗,反复筛选,直到培育出最优质的种苗才行。现在能有这三千斤的产量,还是靠了化肥的助力,您就别再往高了要求啦。”

在场众人见苏河面对洪武大帝的诘问,依旧能这般不卑不亢、条理清晰地回话,心中无不敬佩。

要知道,放眼整个大明,能以这般态度应对朱元璋,事后还能安然无恙的,怕是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洪武大帝的威望,从不是靠名号虚张声势,而是靠实打实的铁血手腕与治国功绩挣来的。听完苏河的解释,朱元璋只是轻哼一声,并未再追究“欺君”之过。

毕竟一亩地年收三四千斤,已是远超水稻数倍的高产,足以解大明燃眉之急。

他心中清楚,行军打仗时,十万兵马外出征战一月,消耗的粮草就得数百万斤。

要凑齐这么多粮食,以往需征调无数百姓的田产收成。

从前,寻常百姓家中,若年收粮五百斤,需向朝廷缴纳百斤有余,这还不算其他苛捐杂税。

如今有了红薯,百姓收成翻了三倍,即便赋税也按比例提升三倍,他们也不会心疼。

毕竟一亩地能收三四千斤红薯,普通农户哪怕只有两亩地,一年也能收六七千斤。

就算上交一千多斤赋税,手里剩下的粮食,也足够一家人安稳度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