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章 贾雨村(黛玉庶弟19)(第2页)
“早年在京城见过几面。”
萧景琰取过信纸,指尖在 “贾雨村” 三字上敲了敲,
“此人当年困在葫芦庙,靠着甄士隐的资助才得中进士,转脸就忘了恩公。
后来甄家遭难,女儿英莲被拐,
他明明认出人犯,却因怕得罪西大家族,竟装聋作哑。”
我猛地想起三年前在金陵城听茶客说的故事,
—— 有个叫甄英莲的姑娘,
被拐子卖了两次,如今不知流落何方。=*d0\0?·&小?说.?网%? ?~更°%新*最?快·x!
当时只当是寻常巷陌的传闻,竟不知与贾雨村有关。
……
……
“此人最是锱铢必较。”
萧景琰合上折扇,敲在掌心的声音格外清脆,
“当年同僚不肯借他金钱,他恼羞成怒,
等他发了家,故意羞辱人,
他却记恨那人,暗中使绊子让人家贬去了雷州。”
夜雨敲打着船篷,
我提笔回信时,烛火总在 “贾雨村” 三字上摇曳。
先写了姑苏祭祖的情形,说看到祠堂的石榴树结了满枝红果;
又说自己在黄山采了块奇石,纹路像极了黛玉常画的远山;
最后才提起正事:
“父亲所提贾雨村,儿曾在金陵听过其轶事。
昔年甄士隐赠他五十两白银助其赶考,
后甄家败落,其女英莲被拐,
贾雨村身为知府,明知拐子是谁却不作为,
反因对方是西大家族的远亲而包庇纵容。
此人素以‘君子’自居,实则睚眦必报,锱铢必较。
去年在扬州酒肆,他落魄时,有个店家不肯与他赊账!
他竟记了半年,趁那店主探亲时,让地痞砸了人家的铺子。”
……
……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黛玉那稚嫩的字迹。
若让这样的人教她读书,怕是连 “仁义礼智” 西个字都要教歪了。
我蘸了蘸墨,又添了几笔:“儿己在归途,不日便至扬州。
西席之事,不如等儿回去再议,或可请萧师傅的同门师弟 ,
—— 那位曾在白鹿书院教过书的温先生,此人德行方正,且极爱孩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