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考验张默(第2页)
他说得条理清晰,“不光是酒肆,绸缎庄也有问题。上个月有个波斯客商买了两百匹蜀锦,按规矩该收三成关税,可他们只报了五十匹,剩下的都藏在商队的粮车里运走了。”
温子然眼底掠过一丝赞许,又追问:“那全年的税收缺口,你估算有多少?症结在哪?”
“至少五千两!”张默几乎没犹豫,“症结在‘内外不分’,西域客商来陇西做生意,本该分‘过境税’和‘本地税’,可现在知府与外商勾结,偷税漏税,要么不报、要么乱收,反而让本地商户觉得不公,也学着偷税,才导致陇西如今库银空虚。”
沈清辞站在一旁,忽然明白温子然为何选他,这人或许不善钻营,却把陇西的税情刻在了心里,做事认真详细,必能帮到他。
温子然合上册子,问道:“如何处理?”
张默毫不怯懦,答道:“下官之前拟了个‘分税细则’,想报给王知府,可被打了回来,或可呈给大人。”
说着张默走上前,在案前一摞书中找出了“分税细则”递给温子然。
温子然接过却没有打开,放在一边看向他,“你直接把细则的核心内容说给本官听。”
张默心中不解,但还是定了定神,从“过境税按货物价值分级”说到“本地税凭商户户籍减免”,连如何防止吏员从中作梗的监督办法都想得周全,听得温子然频频点头。
连沈清辞听了都暗自赞叹,难怪前世温子然会重用他,他的才干远胜于朝中大多数大臣。
更重要的是,他出身贫微,更无所顾忌。
等张默说完,官署外的天色已暗了下来,温子然看着他,语气终于缓和:“上月陇西城郊发水灾,朝廷下拨的三千两赈灾银,到如今流民仍在城外冻饿,你怎么看?”
这话一出,张默原本还算平静的脸色瞬间涨红,深呼吸几次稍稍平复之后,才说到:“大人,朝廷初十下的拨银,十五到了陇西府库,可直到月底,灾区的粥棚才支起来,还只在离城十里的地方摆,三千两赈灾银,到陇西只剩一千五百两,说是‘沿途损耗’,谁不知道是被府里的官员分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