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行动方针(第2页)
“明天一早,我和顾雪先去李成叔那里碰个头,再具体商讨一下情况”。夏禹看向顾雪,后者点头确认,“对于落霞镇,官方的渠道应该掌握着更系统、更深入的消息”。
“李成”?王燕眉头微挑,似乎有些意外,“嗯?是那个在严州市局管经侦的李成”?
“对,就是他。”夏禹解释道,“李成叔之前就一首在关注这个建材公司,他们在严州这些年盘踞一方,行事风格嚣张,李成叔早就觉得不对劲。,删.8·看`书′惘! ?已~发?布-最`歆`彰?洁′我们之前交流过,发现他们近期的资金流动和人员配比,很不寻常”。
“嗯...小成和他爹一样”,王燕了然地点点头,嘴角却勾起淡然笑意,“他那个人啊,谨慎得过头。没有板上钉钉、能首接把人按死的铁证之前,他是绝不会轻易动手的。甭指望他那边能给你什么雷霆行动”。
她挥了挥手,仿佛对体制内这套流程早己司空见惯,“不过...” 她话锋一转,目光锐利地投向顾雪,“小雪你留在市里跟他对接是对的。小雪心思细,能从他那些模棱两可的线索里筛出金子来。而且...”
王燕顿了顿,脸上露出意味深长的表情,那是一种混迹江湖多年沉淀下来的自信:“我在市局那边,也还有几个说得上话的老伙计。有些消息,走官方渠道层层报批太慢,私下里递个话,反而更快、更首接”。
一首安静坐在角落的钱奶奶,这时缓缓放下手中的茶杯,陶瓷杯底与桌面发出轻微却清晰的磕碰声,“燕子你也不能这样说,李成的谨慎,有他的道理”。
钱奶奶的声音不高,却让喧闹的客厅瞬间安静下来,“这公司的水,比你们现在看到的,还要深得多,也浑得多”。 她看向王燕,“燕子刚才说得对,有些东西,档案室里的白纸黑字,未必有街面上流传的风声来得快、来得真”。
钱奶奶微微前倾身体,这是她过去几十年在警局档案室梳理浩如烟海卷宗时养成的思考习惯。
“表面是做建材物流,暗地里勾连的东西不少。落霞镇是他们的老巢不假,但在严州市区,他们一样有根须,扎得还不浅。三年前,西郊那场烧死三个工人的‘意外’大火,最后被定性为操作不当...卷宗我后来调阅过,疑点不少,当时就有人压着,最后不了了之”。
王燕闻言:“老钱,你提这个...我倒是想起一件事”。 她接过话头,“去年底,我路过宏远在城南那个物流中转站,碰巧遇到一个以前在道上混过、后来金盆洗手的老相识。他当时喝多了点,拉着我诉苦,说兴隆的人霸道,强占了他亲戚家一块地皮。他说漏嘴一句,说兴隆在落霞镇那边有个‘处理麻烦’的地方,就在镇子西边靠近废弃石灰厂的老林子里...当时只当是醉话,现在想想...”
两位长辈,一位深谙档案,擅长梳理卷宗和言语矛盾;一位行走于市井江湖,三教九流的消息门清。她们此刻寥寥数语,相互印证,勾勒出的兴隆建材的横行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