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1章 一念关山44(第3页)
原六道堂众人在新的体制下,继续发挥着关键作用,成为皇帝制衡各方势力的重要力量 。
杨望舒以惊人的政治手腕,构建起一套高效而制衡的中央官僚体系。
她完善科举制度(增加算学、律法等实用科目),真正打破了门阀垄断,使寒门英才得以跻身庙堂。
她掌控着覆盖全国的情报网络(由六道堂转型而来),不仅用于监察,更用于快速传递政令、了解民情、调控市场。
她大力发展官营手工业和海外贸易,设立“华夏钱庄”,统一金融,使国家财富持续增长。
杨星澜一手将归降的诸国精锐与旧部整编,建立起一支以骑兵为核心、步骑协同、装备精良的强大“华夏卫戍军”。
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冲锋陷阵,而是制定了完善的国防体系,在边疆要地修筑棱堡式要塞,广设烽燧驿站。
他亲自制定严酷而高效的训练大纲,并定期巡视边防,以赫赫军威震慑西方,确保帝国无外患之忧,为内部的繁荣发展提供最坚实的保障。
杨辰玑主持的“格物院”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不断改进农具、水利设施、纺织机械,提升生产力。
他主持编纂《华夏农书》《华夏工律》《华夏算经》等实用典籍,在全国推广。
他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驿站邮传系统和初步的“户籍—田亩”登记管理制度,为国家治理提供精确数据。
他大力推广新作物轮作、精耕细作技术,并主持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使得帝国粮仓常满,彻底消除了大规模饥荒的威胁。
遍布各郡县的“官学”体系在他的规划下日益完善,为帝国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具备基础知识和统一认同的人才。
十年励精图治,成效斐然,华夏己然稳固如山,深入人心。
西兄妹站在城楼之上,老大望着绵延灯火,指尖叩了叩城砖,语气里带着前所未有的松弛。
“这十年,比那十五年扎实多了。看来这回,我能多活些年头,也不用闭眼就惦记着江山摇晃了。”
老二释然的轻叹:“上辈子被流言捆着手脚,这辈子法度里没了男女之别,总算让能耐说话——没白来。”
老三沉缓的接道:“上辈子逞凶斗狠,三十不到就没了。这辈子守得北境安稳,还能看着边城丰收,活着见太平,值了。”
老西的眼里全是光:“上辈子好多想法只写在书里,这辈子河渠、农具都成了真——纸上的梦,落地了。”
这时,杨安的调侃的声音传来,“就这样满足了?不打算进一步了?那你们小时候就开始研究的世界矿产资源全图不是白看了?”
老大轻笑了一声,“舅舅放心,这天下的矿产,都要为我华夏所用。”
老二眉梢一挑,“舅舅,娘亲的首饰原料还不够全,等着我们收集呢,是吧,老三?”
老三拍了拍城砖,笑道,“舅舅,现在没有我杨星澜到不了的地方,等老西的装备一齐,就是我出发的时候。”
老西整了整衣袖,“很快就好了,舅舅。不过在这之前,是不是应该把姓改回来?”
老大自信的说道,“时机己到,是该行动了。”
杨安对着他们满意的点点头,“不错,想必姐姐会很惊喜。”
而我也更放心了,高位没有让你们放弃亲情。
“好了,再待一会儿就回去吧!我是不行了,要回去休息了。”
说完转身对着他们挥了挥手,就走了。
西兄妹对着他行礼,“舅舅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