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7章 伪装者35(第2页)
“不过,”它话锋一转,“这些事情都可以循序渐进地安排。任白会处理好的。”
“宿主不必过于忧心,一切都会在可控范围内。现在,要不要和孩子一起来个下午茶?”
王一诺看了眼时间,是该让孩子们休息了。
她放下心中的纷扰思绪,拍了拍手吸引注意力,声音温柔带笑:“好啦,小书虫们,眼睛该休息一下了。”
孩子们立刻抬起头,听话地收拾好书本,围到王一诺身边。`l^u_o¢q`i\u.f_e?n¢g~.¢c^o¢m′
1940年春,苏州,诺安集团
王安的指尖划过最新收到的电文,面无表情,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的苏州城。
几天后,上海、武汉、重庆等地的数家小报和外国通讯社,不约而同地收到了一份匿名投稿,详述了河南地区的旱情初显及地方政府的横征暴敛。
大多数报纸惧于战时舆论管制,未能刊发。
但总有那么一两家,或是为了新闻理想,或是背后有力量推动,将消息夹杂在不起眼的版面刊出,如同石子投入深潭,起初只泛起微澜。
上海,明公馆
明楼捏着那份刊登“谣言”的报纸,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纸面边缘。
他太清楚,报上的内容绝非空穴来风。
大脑飞速运转,首接向重庆报告?
那帮官僚只会互相推诿,甚至可能为“抗战大局”默许征粮照旧;
借道汪伪政府?更是与虎谋皮,只会让灾情沦为政治交易的筹码。
片刻思索后,他定下迂回策略——以“国际观瞻”为突破口。
凭借汪伪身份,明楼迅速召集小范围“经济民生研讨会”,受邀者多为瑞士、瑞典等中立国领事及上海有分量的外国商会代表。
会上,他先顺着“东亚共荣圈”论调谈区域稳定与民生,话锋一转才看似无意提及报道,忧心道:
“若某地因天灾或管理疏漏酿成人道危机,必被欧美舆论放大,既损南京政府声誉,也给重庆留攻击口实,于友邦合作不利。”
寥寥数语,他便将“灾荒”转化为“舆论风险”与“形象危机”,精准戳中各方忌惮。
这番话很快经外交、商业渠道扩散,无形压力首逼重庆——既称“华国正统”,却让治下百姓陷入饥荒,还被国际社会关注,颜面何在?
与此同时,明楼己密令阿诚行动:通过隐秘的商业网络,在上海、江苏等地悄然大规模采购粮食与药品;
再调动明家自身的运输线,联动诺安那套效率惊人的物流网络,将物资整合在一起,悄悄向安徽与河南交界地区集中,为后续转运铺路。
一支悬挂瑞士商会旗帜的庞大车队,满载数万吨粮食物资从苏州出发,意图跨越数省赴河南开展“人道主义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