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与袁术的契约(第2页)

 因为汉朝时高位者对低位者的提携往往就与这种君臣关係掛鉤,所以这种关係的形成,也是彼此自愿发生的。即,高位者可以选择提携,但低位者也可以拒绝被徵辟,这一方面体现了自己不求功名,另一方面也是在自己不认可其为君主时,行使拒绝权。而一旦接受了对方的提携,就意味著自己对对方负有臣子的义务。

 对吕布而言,他除了作为朝廷命官以外,其师从於卢植、段熲,又曾担任过董卓的属官,这意味著他们都是吕布的故主。

 而如果故主之间发生衝突,按照此时社会的道德標准,按照感情远近,吕布认为谁给予自己的恩义最多,就可以优先效忠於谁,但不论选谁,都不会被社会视为不忠。′鸿?特¨小\说_网- /已′发!布/最^新~章-节^

 当然,因为是道德约束,所以这种君臣义务也会因为道德评价而出现鬆动。比如作为君主的一方做了天怒人怨的事,本身就为天下所唾弃,这时背弃君主所受到的批判就会小很多,比如歷史上孙策因袁术称帝而宣布脱离与袁术的关係。

 而现在,袁术也希望与吕布建立这种君臣关係。按照汉朝的体系,哪怕当上官了,大多数人也不是靠自己立功,终究还是靠关係一级一级推荐上去的。这意味著同一政治集团中的高级官员,对低级官员,也可以有君主的权力。

 吕布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在那一瞬间,他不是没有犹豫。

 他当然想要得到袁家的庇护,但即便不依靠前世对歷史知识的记忆,即便知道歷史可能已经因为自己的出现而发生改变,但吕布的结论是不变的——袁术的性格缺陷,註定了他成不了大事。

 而且,之前吕布虽然和卢植、段熲、董卓都有过臣属关係,但卢植、段熲都是体面人,董卓至少在目前阶段,若是让吕布干活,也是真的捨得给钱给赏赐。

 但吕布却预感到,袁术因为其公子哥的特质,以至於他会把別人对自己的付出视为理所应当的,日后还不知道要怎么使唤自己呢。

 所以——

 “可以,我愿意与袁公合作。”

 第四十四章与袁术的契约

 袁术自己有很大的野心,如果有机会,他甚至有染指皇位的想法。这一点,他自然不会对吕布明说,但他也表明,等天下大乱的那一天,相比於名声,更重要的是谁能立下功绩,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

 如果袁绍在赌清流派士人重新崛起,袁术就在赌天下大乱时自己能趁机做大,他所养的门客,並不是为了名声,而是在等待那个让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

 因此,袁术的门客中,並不要求对方一定是清流派士大夫,他接受浊流派,也接受没有背景的寒门,只要袁术的主观评价认为对方有一技之长,就会收为麾下。

 说实话,如果单看袁术的理念,无疑比袁绍更加开明。但理念归理念,实际怎么执行,就是另一回事了。

 就看刚才袁术考验自己的那一套,上来就让自己的两个门客抄傢伙找自己“切磋”,这就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起的。

 即,袁术虽然愿意將寒门收为自己的力量,但却並不会真的礼贤下士,仍然把自己当成绝对的主子,把手下当作奴僕驱使。袁术的公子哥做派,註定了他对寒门的吸引力也十分有限,甚至即便是寒门出身的士人也会觉得投奔袁绍是更好的选择。

 袁术无疑因此產生了危机感,他自认为已经折节下士,並且只要对方有才,就愿意將其收为麾下,但更多的优秀人才还是愿意去结交袁绍。

 长此以往,即便天下真的如袁术预期的那般出现大乱,袁绍也比他袁术更容易抓住被提拔的机会。

 “奉先,你很有才干,我很欣赏你。像你这样的人才,正適合成为我在乱世中一步登天的助力。

 如果你愿意的话,我们可以在此达成一个约定。

 我会利用袁家的资源帮你维繫地位,並让你更容易爬到高处,而你则需要向我效忠,以我为主公,在朝中与我共进退。”

 袁术提出了这个要求。

 实际上,袁术的这种要求,在东汉时期並不罕见。在汉代,並不是只有皇帝才可以有臣子,君臣关係也不仅限於皇帝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