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师座林译喜欢风箱果的乐天

第93章 有效的训练

 林译心中豁然开朗,瞬间理解了龙文章的用意。他清晰地记得,自鬼子投降撤走后,部队便以惊人的速度腐化堕落。究其根源,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军官对士兵那种根深蒂固的压迫。

 当时的士兵,大多目不识丁;而国军军官,则清一色是“文化人”。这天然的鸿沟,滋生出一种深入骨髓的优越感,更形成了森严而规律的鄙视链:

 留洋归来的瞧不起本土培养的,保定系看不上黄埔系的,黄埔前五期抱团取暖,黄埔生又鄙夷杂牌讲武堂出身。

 至于那些并肩作战的盟友,在他们口中,不过是道听途说的“泥腿子”、“土八路”。

 讽刺的是,恰恰是这些被鄙视为“泥腿子”的队伍,与士兵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炕,情同手足。他们的长官一旦负伤或阵亡,士兵们便如猛虎出柙,红着眼拼命往前冲。反观己方,长官若战死,士兵往往不是溃散哗变,便是士气尽丧,顷刻间土崩瓦解。

 多年的苛待盘剥(喝兵血)、那横亘在官兵之间如天堑般的阶级壁垒,早已将昔日的虎贲之师侵蚀得外强中干。这也正是令许多军官百思不得其解的痛处:这支军队,到底怎么了?

 龙文章正是通过这种深入士兵、打成一片的方式,迅速融入了他们。他的办法是野路子,不过极大消除了新兵对军营的陌生和疏离感,让他们快速交到朋友,融入了集体。方法虽然上不得台面,效果却实实在在。

 明白了其中深意的林译,不再追究责任,算是默认了龙文章这种特殊的训练方式。但他随即话锋一转,正色叮嘱道:

 “注意影响!伙食这些天务必跟上,必须保证战士的体能。另外,基础的耐力训练绝不能松懈——行军、丛林、山地作战,这些才是硬功夫,尤其要重点操练,咱们在什么地方打仗,就得练什么。”

 龙文章乐呵呵地应了声:“是,旅座”,转身小跑着返回他那片热火朝天的“训练场”。一旁的赵峥仓则拧着眉头,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