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林译的无心之举(第2页)
随车送去的,乃是林译空间里的存货。接到电报时,他眼皮直跳,临时起意将12门qf-2型40毫米炮装上了车,一并赠予王师长。
这炮死沉,足有八百多公斤,性能也只能算平平,但搁在国军部队里,却是实打实的好东西。
它采用三支点炮架,尾端带牵引钩,能用小型卡车拖行;到了阵地,展开极为迅速。
炮身上自带可拆卸的路轮,展开炮架时能卡在两侧挂钩上,还能360度转向,称得上方便灵活。
虽说穿甲能力一般:500米内可击穿37毫米装甲,1000米处则降至25毫米,但对付日军那些薄皮装甲车和坦克已然够用,尤其适合腊戍这种有城池依托的地方,用作反坦克武器部署再合适不过。
更要紧的是,林译给王师长的那张地图。上面标注的,正是他记忆中日军重点进攻的区域。
不用说,那都是原本防守薄弱的地方。他还根据地形做了几处调整,只盼能派上用场。 幸好,王师长将林译处所学铭记于心。返防后,他立即依据自身理解着手调整防御部署。
他将主要防御阵地构筑成两个相互支撑的三角形区域,采用前轻后重、梯次配置的兵力部署方式,形成纵深梯形的防御体系。
整个防御纵深达八里,共设置六道防御地带:前三道地带构成前沿阵地,兵力、工事密度相对较轻,主要承担侦察、预警、迟滞任务,同时作为预备阵地。
后三道地带则是核心主阵地,部署重兵,构成整个防线的坚固支柱。
在主阵地,每条防御地带均由三条平行堑壕组成,堑壕间以密集如蛛网的交通壕相连。
其间星罗棋布地部署着大量步兵掩体、机枪火力点、炮兵阵地、观察哨及指挥所。阵地纵深更以地雷区、反坦克壕、带刺铁丝网及其他多种障碍物填充强化,防御强度倍增。
经此改造,整个阵地焕然一新,固若金汤,与原先的布置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而这一切,是在王师长返防后短短数日内完成的。
然而,来袭的日寇对此毫不知情。他们手中的城防图,依旧是早先侦察机拍摄的老旧防御部署图。其所有战术规划、兵力分配,乃至炮兵的预定打击目标,皆基于这份过时的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