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师座林译喜欢风箱果的乐天

第116章 理论与现实(第2页)

 虞啸卿见士气高涨,随即对全军下达作战指令:“部队即刻开拔!全速奔袭腊戍!必须在明日拂晓前抵达前沿阵地,向敌寇发起进攻!”

 这番慷慨激昂的演讲,不过是虚张声势,其激励效果注定难以持久。真正能够驱使士兵前赴后继的,唯有三样东西:坚定的信仰、深厚的情谊,以及实实在在的奖赏。

 可惜,这三样东西,虞师一样都不沾边。虞啸卿口中的信仰,并未真正触动士兵的内心。

 他们大多是强征来的壮丁,平日里连粗粝的军粮都难以保障,微薄的军饷更是层层克扣。他麾下那几位亲信(四大护法),一个个鼻孔朝天,打心眼里瞧不起这些兵卒。

 试问,身处这般境地,他们如何能理解今日拼死作战的意义?

 龙陵距腊戍约一百五十里,而从南天门出发,直抵暹罗联队盘踞的外围区域接近百里之遥。这要求士兵们在负重行军的同时,还要保障前进速度。 训练有素的军队,组织负重急行军并非不可能,但这需要强大的后勤保障、高昂的士气以及高效的基层指挥协同。如此长距离的强行军,平日若不经严苛操练磨合,行军途中必然乱象丛生。

 然而,虞师的指挥官们对“操练”显然存在着根本的误解。无论是何书光还是李冰,都不懂如何真正训练士兵。

 他们照搬军校学来的那一套,却浑然不知:军官的自觉性,与被迫入伍的壮丁们麻木的服从,有着天壤之别。

 当何书光站在吉普车上,兀自拉着手风琴,试图“鼓舞”战士们继续冲锋时,那些已奔袭数十里的士兵早已气喘如牛,濒临崩溃。

 李冰见状,挥舞着马鞭冲上前驱赶:“起来!都给我起来!干什么吃的?执行命令!还有八十里,你们想造反不成?”

 何书光也热血上涌,作势就要跳下车去一同驱赶。余治一把拽住他:“别这样!他们是真的撑不住了,歇口气吧!”

 张立宪也策马赶来劝阻:“算了,冷静点!让他们缓缓。就这副样子冲到前线,全都累瘫了,还打什么仗?我去向师座报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