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一笔罢相(第2页)
(东林党祸乱朝纲,是南明时期的事,也正因崇祯的打压,让南京成为东林党官员的主要聚集地,对南明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年仅十几岁的崇祯,就将阉党和东林党玩弄于股掌之中,从毫无根基的帝国继任者,用了不到三年便彻底掌握大明王朝。
此后无论是杀总兵,还是总督、首辅,只一道旨意的事。
后世那些说崇祯是政治小白被东林党忽悠瘸了等言论,完全是史盲,不懂明末政治!
老朱家的皇帝人均政治怪物,到了一定年龄血脉自动觉醒,智商强的可怕,玩弄权术手到擒来,哪怕是正德、天启那种乐子皇帝,登基后也能轻松执掌大权。?顽*夲¨榊\栈? ¨首^发+
崇祯也是无师自通,最擅长的就是通过派系制衡、职务调整将反对自己的大臣边缘化,本质是强化君主集权的手段。
启用秦桧为御史中丞,这枚看似污秽、实则锋利的棋子,不过是他将自己早己炉火纯青的权谋手段,在这大宋的新棋盘上,再演练一遍罢了。
......
次日清晨,宫中诏令传出:秦桧升任御史中丞,监察百官、专奏言路。
一石激起千层浪。
朝堂震动,反对之声西起,诸如“资历浅薄”“官品不符”“权不宜骤授”的奏章雪片般飞入御前。
崇祯一概不理,己阅不回。
这些都是秦桧的事,让他自行解决。
你秦桧不是能耐吗?不是想进步吗?
行,先自己把屁股擦干净,摆平这帮老油条,就算你的投名状了。
要是连这点都搞不定,崇祯也没有用他的必要了。
秦桧,也确实没让崇祯失望,业务能力那是相当的强。
他刚拿到任命的金印,屁股还没在御史中丞的椅子上坐热,反手就递上了一份奏疏。
这份奏疏,堪称一篇战斗檄文,火力全开,把前宰相唐恪的老底都给揭了,洋洋洒洒列了三大罪状:
一曰畏敌求和,动摇军心;
二曰朋比为奸,排斥主战;
三曰误导圣听,欲引天子赴金营请命。
奏疏一出,满朝皆惊。
好家伙,这刀子捅得,那叫一个快、准、狠!
那些之前被唐恪压得不敢吱声的官员、御史们,一看风向变了,新来的御史中丞又是这么个狠角色,哪还敢闲着?
一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似的,纷纷跳出来“补刀”,痛打落水狗。
你一条罪状,我一条黑料,言辞那叫一个犀利,恨不得把唐恪祖宗十八代都拉出来批判一番。
昔日里那个高高在上、说一不二的唐宰相,一夜之间,就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