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大封群臣(第3页)

 赵佶既然想“拨乱反正”,那只能抹去崇祯帝位合法性,复位后令其“归藩”合乎礼制。 

 百官跪拜,齐呼陛下圣明,声音却显得有些单薄,不如往日般洪亮整齐。 

 紧接着,便是人事任命的环节,这才是此次朝会的重中之重。 

 张邦昌被尊为同平章事,加封太师,总领朝政,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之首,独掌大权。 

 唐恪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代行侍中的职权,成为左宰相,位列宰执。 

 李邦彦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代行中书令的职权,成为右宰相,同样位列宰执。 

 王时雍仍为开封府尹,兼京师最高行政长官,战时负责城防,并被特意宣布加入宰执集团,成为这批“上位者”中的重要一员。 

 而此次宫变最大的功臣之一,温州观察使范琼,则因功被封为殿帅,并签书枢密院事,这意味着他不仅执掌禁军,更跻身枢密院,在军事方面有了极大的话语权,与文官集团形成某种制衡,同时也成为了他们看管崇祯帝的“忠犬”。 

 这几人,加上太上皇赵佶,以及随后被宣布为代理监国的诨王赵楷,便构成了大宋新的权力核心。 

 一连串的任命宣读完毕,殿中气氛沉重而微妙。 

 那些忠于崇祯帝的官员,如张叔夜、孙傅、宗泽等人,全都没有参加朝会。 

 他们仍旧保持原职,未被贬黜。 

 但是个人都清楚,这不过是新权力集团安抚人心的手段,是维稳的策略。 

 张叔夜等人的地位,在朝堂上己然边缘化。 

 朝会草草收场,一切权力更迭,都被这道复位的诏书和几项任命,以最快的速度确定下来。 

 随后,便是此次朝会最核心,也是最隐秘的议程,商议与金军谈判。 

 主战派被压制,主和派全面掌控朝局,与金人议和,也就成了顺理成章、迫在眉睫之事。 

 最终决定,由新晋宰相张邦昌,亲自前往金营,全权负责此次谈判。 

 在这片被强行粉饰的太平之下,一场真正的卖国交易,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