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纵死无悔!(第2页)

 他首言不讳道:“李相之策,立意甚好,然恐难行于当下两河之地,如今那里的义军,多是家园被毁、亲人被屠的百姓自发组织,他们凭借一腔热血和对金人的刻骨仇恨而战。” 

 “若朝廷此时以收编、整合之名,强行约束其自由,恐会动摇他们抗金的积极性!” 

 张叔夜语气沉重:“兵者,士气为重,若义军感到朝廷不信任,或被层层约束,恐会心生嫌隙,反而分崩离析。!二/叭.墈?书·旺/ *罪_歆+璋`节.更¨歆¨筷_” 

 “况且,李相所言‘派兵支援’,更是难上加难,我大宋禁军经靖康之变,己元气大伤,兵力本就薄弱,若此时分兵前往两河,试图建立大兵团作战体系,恐是分散本己薄弱的兵力,反而可能导致全线崩溃,得不偿失!” 

 张叔夜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金军骑兵的强大机动性,那是一种风驰电掣、来去如风的力量,传统的“大兵团调度”在宋军屡战屡败、士气低落的背景下,很难有效实施。 

 与其将有限的兵力分散,不如集中力量,以小股精锐配合义军,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积少成多,徐图发展,不断消耗金军。 

 李纲虽是坚定的主战派,文官出身的他,缺乏一线作战经验,对于战场形势的判断,难免有些纸上谈兵。 

 而张叔夜,作为一名浸淫军旅多年的实战将领,对底层将士考虑更多。 

 殿中顿时陷入了激烈的争论。 

 有官员附和李纲,认为必须建立统一指挥,否则义军迟早会成为地方祸患; 

 也有人支持张叔夜,认为当前宋军实力不济,强行正面抗衡金人精锐骑兵无异于以卵击石,不如暂时避其锋芒,蓄力待发。 

 集中兵力固守黄河防线,还是分兵支援各地义军,形成灵活游击,战略上的分歧,在紫宸殿内激荡。 

 崇祯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任何人的发言,只是眉头越皱越紧。 

 两方言之有理,却都难以完全解决问题。 

 两河地区的严峻形势,远超他的想象。 

 单纯的纸上谈兵,终究难以触及核心。 

 就在此时,李纲突然上前一步,他的目光扫过殿中争执不休的群臣,最终落在崇祯帝身上。 

 他的眼神中,透着一股前所未有的坚定与决绝。 

 “陛下!” 

 李纲朗声道:“既然朝堂之上,诸卿对两河之策,争论不休,难以定夺,那便让臣……亲赴两河,一探究竟!” 

 此言一出,紫宸殿内如同被施了定身法,所有争执声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