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君臣交易(第3页)
“朕素来认为,国之大事,唯兵与民,兵不强则国不安,民不富则国不稳,如今民生己在逐渐恢复,但军务积弊己久,非大刀阔斧改革不可,朕意欲重组枢密院,让真正懂兵事的将领,执掌军机大权!”
此言一出,李纲的瞳孔猛地一缩。
重组枢密院,让武将执掌军机?
这在大宋立国百余年来,几乎是闻所未闻之事!
大宋自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便奉行“崇文抑武”的国策。
武将地位低下,甚至到了“武职不称官”的地步。
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更是历来由文官担任枢密使、副使,以此来钳制武将,防止兵变。
即便是大宋最能打的名将狄青,战功赫赫,从小兵一路升到了枢密使,也因其武将身份,脸上有刺字,被文官集团视为“贱民”,受到了极大的排挤和打压。
欧阳修、富弼等文臣,甚至诬陷其“不祥”,最终导致狄青郁郁而终。
狄青的悲剧,是大宋“重文轻武”政策下武将命运的缩影,也让所有武将寒心,再无一人能达到狄青的地位,更别提进入枢密院核心。
崇祯皇帝自然知道改革枢密院将面临多大的阻力。
他不是怕得罪那些被自己杀得心惊胆战的主和派文官,他们现在连提“议和”二字都胆战心惊,哪里还有胆子反对自己?
崇祯真正担心的,是自己嫡系的这帮文官。
左丞相李纲,右丞相孙傅,亲军都护府都护宗泽,兵部尚书张叔夜等人,可都是文官出身。
尤其是孙傅,此前就是枢密院的最高长官。
自己若首接下旨,等于是首接剥夺了这些心腹重臣在军事上的话语权。
崇祯不怕得罪人,但得罪所有自己人,无疑是极其不明智的,甚至可能动摇自己的统治根基。
所以,他今天才会在朝堂上对李纲“冷眼相看”,任由那些小丑弹劾他,目的就是为了敲打李纲,让他认识到文官执掌军机的局限性。
而最后又及时出言相帮,则是为了安抚李纲,并向他表明,自己对他依然信任有加。
崇祯相信李纲的智慧,能明白自己的苦心和意图。
他更希望,由李纲这个文臣领袖,来主动提出改革枢密院,这样就能大大减少改革的阻力,也能安抚其他心存疑虑的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