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南方改制(第3页)
他将王彦任命为河北军节度使,刘光世为山东军节度使,韩世忠为南京京营节度使,宗泽为东京京营节度使等。
这一改动看似只是名称的变化,实则蕴含着深远的意义:
它旨在打破将领对个人私兵的掌控,将军队的效忠对象从某个将领或某个番号,首接转化为对国家区域的责任,最终统一于中央朝廷。
在新制下,节度使的权力被重新定义。
他们掌管一省之兵权,其秩品为正二品实权,地位与明朝的总兵相当。
这种设计,既赋予了地方最高军事长官足够的统兵练兵之权,以应对日益严峻的边患和内部动荡,又避免了其拥有过大的行政权力。
崇祯深谙“兵权在手”可能带来的隐患。
为了防止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新的地方军阀,朝廷保留了对其进行调任到其他行省的权力,但明确规定不会频繁调任。
这种策略旨在建立一种平衡:给予将领稳定感,使其能够安心练兵守土,同时又留有中央的制约之手,确保其始终在皇权的有效管控之下。
此外,崇祯皇帝还为这些手握重兵的地方将领设计了清晰的晋升通道。
立下赫赫战功的节度使,可以进入中央枢密院,担任枢密副使,再进一步则可晋升为枢密使。
或加武官的最高荣誉,加封正一品太尉虚衔。
这不仅提供了上升空间,激励将领奋勇杀敌,更重要的是,它将地方的军事精英吸纳到中央权力核心,从体制内部进行分流和整合,进一步削弱地方军阀形成的土壤。
崇祯皇帝的这些改革,并非他刻意去“搬运”明朝的制度,而是基于对大宋官制痼疾的深刻洞察。
宋朝的官制体系,在承平时期或许能有效防范武将专权,但在外患深重的乱世,其弊端便暴露无遗。
冗官、冗兵、冗费,效率低下,军力羸弱。
而明朝的制度,历经宋元数百年的探索与演进,无疑更加先进与实用。
崇祯深知,在国家危亡之际,实用主义才是王道。
他尽可能保留了宋朝原有的官职名称,以避免因全面改制而引起的百官不适、人心浮动,从而耽误宝贵的改革时机。
崇祯通过对中书省和枢密院的雷霆改革,以及对地方军政体系的重塑,使得大宋朝廷的行政运行变得更加快捷有效,军队的战斗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为大宋的未来奠定了新的基础。
史称“南方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