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火器雄威(第2页)
姚友仲闻言,心中稍定,仍是恭敬答道:“启禀陛下,自蒙陛下洪恩,敕令整饬御营,革新军械以来,臣等日日不敢有懈怠之心,火器乃国之利器,陛下亲赐图纸,匠人呕心沥血,方得此等神兵,臣等自当戮力同心,使之尽展锋芒,不负陛下隆恩。”
崇祯微微颔首,目光落在不远处一个正高声指挥将士的统制官身上。\b!i·q¢i¨z*w¨w?.*c^o!m¨
那人身形挺拔,面染硝烟,难掩眉宇间的英武之气。
“彼为何人?”崇祯指了指。
姚友仲顺着圣意望去,答道:“回禀陛下,此乃御营统制官何谦,东京保卫战时,他尚是禁军一介低级军官,忠勇可嘉,尤其是在朱仙镇之战,也是当初随陛下浴血冲杀,突围而出之三千将士之一。”
提及“三千将士”,崇祯的眼神顿时柔和下来。
这三千人,是他在国破家亡之际,唯一能信任的依仗,亦是他日后拨乱反正的根基。
朱仙镇一役,惨烈异常,三千将士大多壮烈殉国,仅三百余人浴血生还。
朝廷南渡后,崇祯论功行赏,对这三百余名幸存者进行了破格提拔,至少皆擢升至正将,可独立统领五百兵马。
这在以文驭武,军职升迁缓慢的大宋,无疑是前所未有的恩典。
至于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灵,崇祯亦给予了丰厚的追封,其家眷得享优渥抚恤,子嗣可荫官入仕,甚至优先进入新设的锦衣卫与御营。
崇祯此举,并非仅为笼络人心,更是要向天下昭示,为国效力者,必得善报,以重塑军人地位,提振士气。
“何谦……”崇祯轻念此名,心中感慨万千。
他记得此人,自己来到大宋当天,登上城墙鼓舞士气,点名的第一个将官,就是何谦!
此时何谦己经一路小跑而来,单膝拜倒:“末将何谦,参见陛下!”
崇祯拍了拍他的肩头,让其平身。
“何统制,将士们辛苦了,朕今日亲临,是为视察御营火器操练之进展,你不必拘谨,自可指挥,让朕亲睹将士们赫赫武功。”
何谦骤闻圣言,感受着肩头来自天子的温暖与期许,心中激荡万分。
他躬身行礼,声如洪钟:“末将遵旨!陛下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