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曲线救国(第2页)
他相信,在巨大的利益和所谓的“大义”面前,总有人会动摇,总有人会选择与他一道,曲线救国!
.....
南京金陵府。
夜幕降临。
中书省参知政事汪伯彦的府邸内,书房烛火昏黄。
年过花甲的汪伯彦,屏退了所有下人,小心翼翼地从书房暗格中取出一封书信。¨6?邀*墈?书\惘′ +已.发^布-嶵′薪¢璋!結/
正是秦桧托人秘密送来的亲笔信。
做贼似的看了眼门口位置,汪伯彦深吸一口气,将信展开。
信中内容,一如秦桧所言,极力吹捧金人的“仁义”与“天命”,将赵佶在东京复位描绘成顺应大势,拯救苍生之举。
更令汪伯彦心头火热的,是秦桧许下的重诺,若自己能响应东京政权,辅佐旧主,秦桧甘愿将宰相之位拱手相让,屈居副手。
汪伯彦看完,若有所思地摩挲着手中的信纸。
他一向主和,早在当年康王赵构还在大名府元帅府时,便曾鼓动赵构按兵不动,避免与金人正面冲突。
此后,随着崇祯皇帝以雷霆手段解除赵构兵权,并强硬推行抗金国策,汪伯彦因失去了赵构这个后台,在朝中变得老实了许多,逐渐被边缘化。
应天之变时,崇祯对朝中主和派进行清洗,不少主和大臣或被贬,或被问罪,汪伯彦靠着谨言慎行,加之其在朝中的影响力己大不如前,才侥幸躲过一劫。
此后,他表面上拥戴崇祯,并在南京新政权中获得了中书省参知政事这个地位不算太高但也重要的官职。
然而,汪伯彦打心底里是反对崇祯皇帝主战抗金的。
在他看来,金人势大,根本不可敌,宋军即便奋力抵抗,也只会徒增伤亡,最终仍难逃失败的命运。
他始终坚信,唯有议和,才是保全大宋子民、延续赵氏社稷的唯一途径。
此番金军南下,太上皇赵佶在东京复位,又由自己的学生秦桧亲自许诺宰相高位,汪伯彦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秦桧是他的学生,而今己然身居宰相,若能与秦桧联手,南北呼应,何愁大宋不“安稳”?
小心翼翼将书信放入暗格中,汪伯彦双手揣袖,沉思如何作为。
......
两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