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御驾亲征(第2页)
自刘光世溃逃后,东京开封府周边的宋军溃兵,纷纷南下,在濠州结集,暂时由张俊收拢并节制,约有万余人。
得知皇帝御驾亲临,张俊早早前来见驾。
其身形魁梧,面色凝重,行礼后,崇祯皇帝劈头便问:“张将军,淮河战况如何?金军可有异动?”
张俊回禀道:“启禀陛下,金军的中路军和东路军己完成会师,在淮河以北肆虐,声势浩大,韩世忠将军和王渊将军,己在淮河防线布下重兵,严防死守,与金人形成对峙。`鸿\特-暁!说~惘! ¨已¨发?布,醉^薪~漳!結?如今金军在淮河北岸来回游动,似乎在寻找我军防线的薄弱环节。”
崇祯皇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第一时间视察淮河防线。
淮河防线长达数百上千里,防守起来十分吃力。
好在两年前,李纲就提出了守江必守淮的策略,在淮河沿线构建了一个立体的、纵深的防御体系。
朝廷将整个淮河及长江下游防线,划分为三个主要战区,每个战区设一位刺史,专司防务。
首先是两淮东路,其指挥中枢设在楚州;
再者是两淮西路,总兵力集结于庐州;
还有荆襄战区,虽不首接在淮河畔,却与淮西战区紧密联动,总部设在襄阳。
如此划分,使得各防区责任明确,又能相互支援策应。
宋军在淮河防线的布局,可概括为‘点’与‘面’的结合。
所谓‘点’,是指那些经过堡垒化改造的城池和山水寨。
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淮上三镇。
楚州,它扼守淮河入海口,是整个东路防线的核心支柱;
濠州,即陛下驾临之处,地处淮河中段,是重要的水路咽喉;
还有庐州,虽不临淮河,却是淮西战区的总后方和指挥中心,更是整个淮河防线的战略支撑。
一旦金军突破淮河前沿,庐州坚城便可作为第二道防线。
二人沿着淮河岸边巡视,张俊手指前方,向崇祯皇帝详细解说:
“陛下,除了淮上三镇作为支柱,臣等亦善用淮水之利,沿河广筑山水寨以为屏障。”
“此等寨堡,平日可兴修陂塘堰坝,以利屯田;一旦战事开启,则可决堤放水,淹没坦途,化平地为泽国,以迟滞金人铁骑驰突之势。”
“若逢地势低洼之处,我等便预先修筑堤坝,待敌军逼近,便开闸决口,使其陷入泥沼之中。而于山川险要之地,则依山筑寨,囤积粮草,驻扎精兵,可为游兵袭扰之据点,与主阵互为掎角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