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锦衣卫的报复(第2页)
曾一度在军营中背后喊他“逃跑将军”的老兵们,在坟前放下了随身携带的刀,眼睛发红。
有人低声说:“若是孬种,怎会死在阵前?若是逃兵,怎会杀到中箭九支,刀都握不稳?”
韩世忠在坟前长跪不起,首到风卷尘土,才缓缓起身,对随行将士重声道:“大宋有将如刘忠武,何惧贼子!”
战报和追封的诏令一齐传到各处,在真定的军市、在开封的茶肆、在江南的渡口,人们议论着这个名字。^天`禧′暁^税¨罔` /最~薪^漳/截-庚¨新?筷?
曾几何时,“滑州之败”让刘光世的名声蒙尘,市井间讥讽他为“刘逃将”,甚至孩子们在街头嬉闹时,都用这个名字作笑谈。
但这一次,传来的,是他带兵从敌后凿阵、力战金兀术、身中九箭仍不退半步的事迹。
茶棚里,有老人拍着案台说:“这才是我大宋的好汉!早先骂他不值,今日才知,真要有那等血胆,才当得起一个‘将’字!”
也有人红着眼说:“一个人能用命换回清白,这便是忠。”
从此,“逃跑将军”的讥讽渐渐在民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刘忠武”三字,和一段用生命换来的战场传说。
太原之战的胜利,不仅守住了西线,更守住了军心。
这是韩世忠、梁红玉、刘光世以及无数将士用血肉筑成的城墙。
而一位曾被质疑的将军,终于以殒命之勇,将自己的名字,刻进了这段历史的正面。
......
太原之战,金军折损惨重,攻城之志尽失,被迫弃围,改道朔州班师。
盛夏酷热,士卒疲惫不堪,战力锐减,若再硬拼,必成自毁之局。
最终,金军三路主力合兵北撤,此役南侵功败垂成,金国的战略图谋至此化为乌有。
韩世忠没白守太原,刘光世也并未白死。
太原稳固,意味着南部大军得以腾出手脚。
瀛洲、莫州、雄州、涿州西州的数万宋军,按既定计划齐头北进,汇向燕京一线。
真定府的行宫内,崇祯披上明光甲,御用马鞍早己备妥。
宦者们小心翼翼侍立,他挥手道:“启驾,往燕京!”
御营随行的三万亲军旗如林立,号声在旷野间激荡。